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4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葉石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被欺凌的真實生活,並堅決相信在藝術無國界,和當時以台灣人為主的「臺灣文學」,關係惡劣。民國三十三年,光復前一年,他因戰事越來越激烈,對自己的文學態度有所反省與批判,並和西川滿齟齬,遂辭去工作,回台南任台南立人國民學校教師。戰爭末年,被迫征召入營為帝國陸軍二等兵。這段期間,他埋頭閱讀有關臺灣新文學的各類書籍,從此發願,為發揚臺灣新文學,堅強的民族精神而奮鬥。光復初期,他從日文到中文,從異國人重新作為中國人,以及其他社會與生活種種適應,他以雄心壯志克服...
蔣中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蔣中正(1887年10月31日-1975年4月5日),字介石,祖籍江蘇宜興,生於浙江,逝世於臺灣。歷任黃埔軍校校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國民黨總裁、三民主義青年團團長、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中國戰區最高統帥、中華民國總統等職務。蔣中正在十四歲時,經媒妁之言,娶同村毛福梅(1882年-1939年)為妻。蔣中正與毛福梅生有一子經國,蔣緯國是他的養子(緯國的親父為蔣中正留日時之好友戴傳賢)。蔣中正在與毛福梅分居後娶姚冶誠為妾。蔣中正在1919年結識陳潔如(1905年-1971年),經過張靜江及孫中山的介紹,他與陳潔如在1921年12月5日結婚。19...
藝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交情深了,她才會委身與你。直至藝旦日漸沒落後,賣身的事例才不時有聞。臺灣藝旦主要始於清同治年間到臺灣光復為止,主要聚集之處為今之臺北大稻埕與臺南,大稻埕藝旦的全盛時期約為大正九年(一九二○年),當時藝旦約有三百多人,到了昭和十年(一九三五年)只剩八十多位。由於彼時臺灣正值墾殖社會急遽發展時期,男女比例不均,普通人家為了要張羅生計,不得不將女兒賣給人學做藝旦,一賣千休、永不言贖;甚至有先賣為他人養女,再轉賣到藝旦間的例子。 大稻埕地區之發展日治時期曾流傳這樣一句話:「未看見藝旦,免講大稻埕」。當時艋舺因河床淤積航運不便,商...
國立旗山農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立旗山高級農工職業學校是一所位於台灣高雄市的國立高級商工職業學校,簡稱為旗山農工或旗農。學校地址在高雄市旗山區旗甲路一段195號。創校於1928年4月5日,最初校名為「台灣公立龍肚農業補習學校」,1936年改名為「旗山實踐農民學校」,台灣光復後改名「高雄縣立旗山初級農業學校」。校地面積為11.5732公頃。現任校長為陳龔聲。目錄1 英文名稱2 校徽3 教學單位4 校史5 交通資訊6 參考資料 英文名稱National Cishan Agricultural & Industrial Vocational Sen...
困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生活困窮。[例]臺灣光復初期,民生困乏,多仰賴美國的經濟援助。
賴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他提攜後進不餘遺力,因此他的同輩楊守愚說他是「台灣新文藝園地的開墾者」與「台灣小說界的褓母」,並在「光復慶祝後二日」一文中讚揚他為「台灣的魯迅」。曾經主編新潮文庫的醫生文人林衡哲,則尊稱賴和為「台灣現代文學之父」。• 賴和是閩南化的客家人,仍保有客家認同,但已經不會說客家話,曾賦詩道:「我本客屬人,鄉語逕自忘,戚然傷抱懷,數典愧祖宗。」• 幼年接受古典漢文教育,後受完整日本語教育,漢語白話文全靠看書自學的他,堅持使用漢語白話文寫作許多小說、散文、評論、新體詩,是使用漢語白話文創作現代台灣文學小說的第1人,並嘗試將台語(台...
推心致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字文叔。蔡陽人,漢景帝後裔。新朝王莽末年,劉秀起兵討伐王莽,因大敗莽軍及其他叛軍,被劉玄封為蕭王。後光復漢室,定都洛陽,為漢朝中興之主。 (6) 赤心:誠心。 (7) 投死:效死。此言捨命回報。〔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後漢書.卷一.光武帝紀上》
楊守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系列小說〈開學的頭一天〉、〈退學的狂潮〉等等,對於私塾遭到取締及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均有深刻的描述。光復後,擔任《臺灣文化》撰稿人,參加中學教師檢定合格,任教於彰化工業職業學校,直到辭世為止。 寫作風格楊守愚的創作包括新詩、傳統詩、小說和隨筆。現實主義為其小說創作主要方向,運用寫實與反諷的寫作技巧,以飽含悲憤的筆觸,「沿著反帝反封建的路線反映殖民地人民痛苦的生活」(葉石濤),具改造社會、啟蒙民眾的企圖,因此有許多刻劃日本警察暴行,地主、資本家橫暴掠奪醜態的作品,例如〈十字街頭〉、〈顛倒死?〉、〈罰〉等;還有關懷農工、女性...
瞋目張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明目張膽」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明目張膽」原作「瞋目張膽」。據《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載:秦朝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張耳和陳餘都是戰國魏人。陳涉(即陳勝,秦陽城人)與吳廣起兵反秦時,張、陳二人一起投入陳涉旗下,並得到陳涉的重用。陳中這個地方的父老一致認為陳涉英勇反抗秦朝、光復楚地,功勞很大,希望立他為楚王。陳涉於是詢問兩人的意見,他們回答說:「秦朝暴虐無道,奴役百姓,搜括錢財,害得平民百姓國破家亡。將軍你有膽識,無所畏懼,不顧自己的生死,為天下除害。如今將軍剛到陳地,就想稱王,是將天下視為私有。希望將軍不要稱王,趕快引兵西進,立六國的後人為王,結合眾人的力量,一舉推翻秦朝...
鄭清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生平2 文學觀點3 著作4 評價5 引用參考 生平鄭清文,民國二十一年出生在桃園的李姓農家。翌年,由舅父收養,取名鄭清文。七歲入小學,受日本教育。光復後,在台北讀初中時才開始學習中文。民國四十三年考上台大商學系。民國四十七年在林海音主編的「聯合報副刊」發表處女作「寂寞的心」。以後,陸續發表許多新作。民國五十一年,「文星雜誌」舉辦創刊五週年紀念徵文,鄭清文以短篇「我的傑作」獲獎,從此奠定寫作信念。民國四十九年,退伍後回華南銀行復職,並與陳淑惠女士結婚。他的小說從六十年代開始集結出版。「簸箕谷」、「故事」、「校園裡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