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出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出任。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一折:「並不想有軒車有駟馬,我則願無根椽無片瓦,出來的一品職千鍾祿。」
悶聲不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出任何聲音。如:「他悶聲不響,看來是真的生氣了。」「不想再作辯白,他悶聲不響地轉頭就走。」
寇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寇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北宋大臣。字平仲,華州(今陝西渭南)人。 簡介太平興國年間進士。為人剛直,因多次直諫,漸被皇帝重用。太宗時官至參知政事。真宗即位後,先後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與參知政事畢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當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圍了瀛洲等河北地區,朝野震驚,王欽若、陳堯叟皆主張遷都;唯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反對南遷。真宗抵達澶州(今河南濮陽)後,寇準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門樓以示督戰,「諸軍皆呼萬歲,聲聞數十里,氣勢百倍」。宋將張環射殺遼軍主...
形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痕跡。[例]醫生的縫合技術高明,在他臉上竟找不出任何開刀的形跡。
茅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6年底,北伐軍佔領武漢,成立國民政府。茅盾赴武漢,先任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教官;1927年春,出任漢口《民國日報》主編。從4月至7月間,爲該刊撰寫社論、述評30餘篇。 7月,汪精衛組織“分共會議”,公開叛變革命,茅盾撤離武漢,準備參加南昌起義,抵九江後因路途阻塞,經牯嶺回上海。這時,又遭國民黨反動派通緝。從此,他以茅盾爲筆名,開始創作和其他文學活動。1927年9月,發表《幻滅》,至1928年6月,又先後完成《動搖》、《追求》──即三部曲《蝕》的創作。同年7月,離上海去日本,先住東京,後遷京都。客居日本期間寫有長篇小...
龍瑛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台灣二地發表,內容包括小說、新詩、隨筆、文藝時評。1939年,加入西川滿發起的「台灣文藝家協會」,出任文化部委員。次年一月《文藝台灣》創刊擔任其編輯委員。  1942年,辭去台灣銀行一職,轉任《台灣日日新報》編輯,專職從事文字工作。同年,日本於東京召開「第一回大東亞文學者大會」,與張文環、西川滿、濱田隼雄四人獲選為台灣地區代表與會,為戰爭時期最活躍的作家之一。  1943年,小說集《蓮霧的庭院》受台灣總督府阻撓,無法出版;同年又另以文學評論集《孤獨的蠹魚》出版發行。  1947年,龍瑛宗在《中華日報》任職日文版主任。不...
酈道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酈道元(466年或472年—527年),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字善長,北魏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 生平早期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和洛陽擔任中央官員,並且多次出任地方官。一生足跡遍及中國北方。他為官「執法情刻」、「素有嚴猛之稱」,得罪不少皇族、豪強,在東荊州刺史任上,威猛為治,被百姓上告,因而免官。在京期間專心撰寫《水經注》。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北魏汝南王元悅乘雍州刺史蕭寶夤企圖反叛之機,慫恿朝廷派酈道元去作關右大使。蕭寶夤怕反叛的陰謀被發現,道元在陰盤(今陝西省臨潼縣東)驛亭時,派人把酈道元和弟弟...
周邦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平周邦彥(一○五六—一一二一),字美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青年時代,北遊汴京,在太學讀了四五年書,後因獻〈汴都賦〉,由諸生升為太學正,後出任盧州教授,知溧水。徽宗時,頒大晟樂,召為秘書監,進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後又出知順昌府,徙處州、睦州,適方臘起義,因還鄉,後居揚州。宣和三年卒。他自號清真居士,有《清真集》。後來陳元龍為之註釋,更名《片玉詞》。劉肅敘雲:「猶獲崑山之片珍,琢其質而彰其文,起不快夫人之心目也。因命之曰《片玉集》。」 作品特色前人論詩,每以柳、周並稱。這意思是說他兩人的作風有些類似。張炎說過:「...
瀝膽披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隊,並鏟除異己,控制整個軍隊。鄭譯和劉昉擁戴楊堅上臺,其實是希望由三人共掌朝政,因此他們建議由楊堅出任大冢宰,鄭譯任大司馬,劉昉任小冢宰。楊堅不願放棄手中的權力,明白他若想要鞏固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培養自己的勢力和親信。楊堅見李德林才華洋溢,且有匡世救國的政治理想,就任命他為府屬兼儀同大將軍,並採納李德林的建議,自任丞相,讓鄭譯任丞相府長吏,劉昉任丞相府司馬,以便控制他們。而後楊堅弒靜帝,篡北周,國號隋。隋立之後,李德林認為梁士彥及元諧等人仍有謀反之心,於是寫了〈天命論〉,詳論隋朝取代北周乃是出於天命,而非人力所能及。文中列舉古代聖王,均是上承天命,下順人心,所以能夠建立邦業,造福萬民;今日隋...
趙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伐遼,久未班師,趙普上《諫雍熙北伐》疏力諫收兵息戰。端拱元年(988年)二月,封為太保兼侍中,第三次出任宰相,以呂蒙正副之,“國朝以來三入相者,唯趙普與蒙正焉。”趙普一上任立即處死鄭州團練使侯莫陳利用。淳化元年(990年)請求致仕,遂以宰相兼任西京洛陽留守、河南尹。淳化三年(992年)春,以“老衰久病”三次上表乞骸骨,太宗只好答應,三月,拜太師,封魏國公。同年七月十四日,病卒於洛陽。太宗聞訊,痛哭涕泣。追封真定王,謚忠獻。次年二月,葬於洛陽邙山。 評價王夫之在《宋論》卷二《太宗》裡專立一節《趙普之奸》說,“唐亡以後,鄙夫...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