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1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08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引鴆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更改皇帝的詔書,於是被捕入獄,在牢中遭到審問拷打。霍諝寫了一篇奏記為他申辯,其中有一段說到:「宋光出身官宦之家,仕途平穩順利,現已位居地方首長的高位,品格也沒有什麼缺失。這樣的一個人,即使對於皇上的詔書有所疑慮,也會採用一種穩當的方式來解決,怎麼可能冒著死罪私下更改詔書?這樣的行為好比是一個飢渴的人,吃有毒的附子來止飢,喝毒酒來止渴,食物還沒進到肚子裡人就死了,所以不可能有人這樣做啊!」大將軍梁商看了以後便上書為宋光脫罪,霍諝也因此而顯露名聲。後來「飲鴆止渴」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只求解決眼前困難,而不顧將來更大的禍患。
妄自尊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隋唐演義》第七三回:「你是何科目出身,居為正卿,妄自尊大?你若不走,我就把朝笏來批你的頰,看你把我如何?」
惜墨如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李成,號營丘,宋代人。其先人為唐朝的宗室,五代時為逃避禍亂移居至青州的營丘,所以又稱李營丘。他出身於貴族家庭,頗富才華,由於時局不定而不甚得志,故縱情於山水之間,以畫自娛。初習山水畫時,李成師事荊浩、關仝(ㄊㄨㄥˊ),成熟後畫風脫離荊、關二人而獨樹一格。他畫山水,不輕易下重筆,都是先用淡墨一遍遍的薄塗,然後才用濃墨潤色點綴,達成漸次深入、濃淡有致的深厚效果。宋代費樞在《釣磯立談》中評論他這樣的繪畫方式為「惜墨如金」。可知「惜墨如金」原特指這種作畫時的用墨技巧,後來演變成一句成語,但語義略有轉變,泛用於比喻寫字、作畫態度謹慎,不輕易下筆。
劉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劉邦(前257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為小名),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起兵反秦時,稱沛公,秦亡後,被項羽封為漢王。目錄1 早期2 楚漢相爭3 建立漢朝4 評價 早期劉邦本名劉季,出生於沛縣豐邑中陽里,今江蘇省豐縣的一個農戶家裡。其祖父為一名被魏國所俘而淪為奴隸的秦兵,逃入齊後改名劉清,由於劉清臉上之刺青,因此其一輩子都在當時之不毛之地的沛縣一...
顯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聲名、權勢非常顯耀。[例]雖然出身顯赫家庭,他仍堅持靠自己的力量開創事業。
方枘圓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玉是戰國時代楚國的著名文學家,善於辭賦,與屈原並稱「屈宋」。關於宋玉的生平,今存甚少。依《史記.屈原列傳》末尾所記,宋玉應是屈原的後輩,曾向屈原學習,但因出身寒微,而致仕途坎坷。〈九辯〉是宋玉的優秀作品之一,王逸認為是弟子宋玉憫其師忠而遭逐,故作〈九辯〉以述其志,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愁和不滿。宋玉善於藉由描寫自然景物,來抒發自身的情感,而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在〈九辯〉中宋玉寫道:「世上難道沒有千里馬嗎?實在是因為沒有好的御者,所以才無法駕御千里馬。野鴨、野雁在水中庸碌覓食,只有鳳鳥騰空高飛。方的枘配上圓的鑿,又豈能夠相容呢!」宋玉以許多鮮明的形象表現出自己不被重視,不是因為自己沒有才能,而是...
行行出狀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諺語)各種行業中皆會有傑出人物。《兒女英雄傳》第一一回:「姑爺,俗話兒說的:『行行出狀元』,又說:『好漢不怕出身低』,那一行沒有好人哪?」
錦衣玉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華美的衣食。[例]他出身豪門世家,從小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
蘭亭集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王羲之因為這樣的出身,一出仕便為秘書郎,後為庾亮的參軍,再遷寧遠將軍、江州刺史,最後做到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所以人們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為人坦率,不拘禮節,從小就不慕榮利。《世說新語》裡載有王羲之"坦腹東床"的美談。晉代的另一大士族郗鑒欲與王氏家族聯姻,就派了門生到王家去擇婿。王導讓來人到東廂下逐一觀察他的子侄。 門生回去後對 郗鑒匯報說: 王氏的諸少年都不錯。他們聽說來人是郗家派來選女婿的,都一個個神態矜持。只有一個人在東床...
西風東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嵩燾卻認為「西洋立國二千年,政教修明,具有本末」。在保守的氣氛中,稱讚「西學」的人慢慢多起來。這些人出身、職業有別,且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在國外或上海、香港等沿海城市,與外國人和西方人有頻繁的接觸,因了解而產生羨慕、模仿之心。東南沿海城市,成為新的人文薈萃之地和改革思想的的前哨站。 「保國」先於「保教」大體來說,從光緒十幾年以後,知識分子討論的重點從西方的器物轉移到議會制度。買辦出身的鄭觀應,常起在上海與外國人接觸,又曾在倫敦居住,對西方的看法和傳統...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