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0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70.03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習型家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使家人之間有機會透過共同學習而強化自我及對方的知識及經驗,更可以透過學習的歷程增加家人之間的對話與分享,促進家人間的感情聯繫。 學習型家庭的特徵根據學習型家庭手冊(1999)所提出的學習型家庭特質如下:(1)家庭成員對於學習、成長有期待,對彼此學習活動相互支持。(2)家人利於對等的對話關係,進行有效溝通。(3)有基本數量的共同時間,共同休閒與學習。(4)著重於非正式的學習,學習經驗是自主、自由、愉快的。 學習型家庭的建立依據廖永靜(1999)提出,學習型家庭的建構包括硬體及軟體兩個面向。(1)硬體學習環境根據各個家庭的...
虛擬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尤其當各成員所使用的軟體或資料結構系統不同時,就需建構一套整合管理系統,將資訊整合並轉化成大家都可以分享的形式。 領導者角色的虛擬化領導者的角色必須由傳統的發布命令者,轉換為跨部門的溝通與協助者,逐漸將自己虛擬化(making yourself virually)。要做好這個角色,領導者必須不斷的吸收新知,擅長與各策略聯盟建立良好完整的通訊網絡,隨時掌握產品服務的反應與訊息,以適應最新的市場變化。 編製運作手冊因組織成員常遍布各地,領導者無法時時對成員而提面命,成員彼此之間也不易當面溝通。因此編製運作手冊,讓成員從中就能...
榮辱與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共同分享榮耀,承擔恥辱。如:「國民與國家是榮辱與共,不可能國家受辱而個人可以置身事外。」
環境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境素養外顯表現於願意主動付諸行動以改善或提升環境系統的健康·瞭解國際性或全球性的環境議題,並能合作、分享、參與、調查、研究與環境行動
道德討論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問題呃意念,可針對單元目標,列舉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行為實例說明,或請學生提出個人的經驗,供全班同學分享。 呈現故事應符合四項規準:故事情節宜盡可能簡單、有趣,使學生能迅速掌握故事大意。故事呈現有關道德或倫理價值衝突的情境,最後沒有單一而顯著的,或為某種文化所贊同的正確答案,促成學生彼此之間的爭論和意見的不一致,已產生道德思考模式的改變。故事內容應涵蓋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道德問題作為討論的核心。必須提供選擇行動的機會 提出兩難困境問題並分組問題應包含兩個要素:具備二擇一的道德判斷形式,例如「是否會……」、「是不是……」、「會...
團體轉換階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於團體領導者或其中一員,而為察覺團體的問題。 規範期(norming stage)成員間開始願意相互分享,且較為友善,氣氛也更為正向,因此有機會解決壓力,使團體更加凝聚,使團體朝向更加成長的階段。 特徵1. 成員對團體產生認同感、對規範產生共識。2. 成員漸能開放,原本衝突、退縮、支持、之配性的改變。3. 成員對團體的目標產生認知及情緒希望經驗。4. 團體目標共識形成,成員更願意共同努力朝項團體目標級分享。5. 團體出現其風格及凝聚力,團體整體感、...
海洋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然環境的尊重及相容並蓄的「海陸平衡」思維,將教育政策延伸向海洋,讓全體國民能以臺灣為立足點,並有能力分享珍惜全球海洋所賦予人類的寶貴資源。為達成「臺灣以海洋立國」的理想,涵養以生命為本的價值觀、以臺灣為本的國際觀及以海洋為本的地球觀,國民中小學海洋教育應以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涵養學生的海洋通識素養為主軸,進而奠立海洋臺灣的深厚基礎。 課程目標國民中小學應塑造「親海、愛海、知海」的教育情境,讓學生親近海洋、熱愛海洋與認識海洋。藉由海洋休閒或參與生動活潑的海洋體驗活動,
真實性評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是用來作學生間、或是班級間的比較,而在紀錄學生個人進步情形。通常是以記述的方式記錄學生表現,並與學生分享這些記錄。
團體迷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一個民主和開放的社會中,組織所作的決定,不太可能完全由領導者一人作決定,尤其是學校,大都採取團體分享式決定的方式,由學校同仁共同擬定校務發展計畫和執行校務工作,進而達到集思廣益之效。雖然,團體分享式可能產生團體迷思的現象,但不能因噎廢食,而不加以採用,則可能會產生更多後遺症,身為組織領導者,不能不謹慎考慮。 突破方式基本上,要突破團體迷思的現象,就是要鼓勵同仁提出不同的意見,即使與自己相反的意見也要加以尊重和容忍,容許自己的想法接受質疑和挑戰,...
創意思考教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驟(陳龍安,1995)1.呈現思考的情境或問題。2.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並列出主意。3.提供一個分享、修改及潤飾主意的環境。4.提供醞釀的時間。5.讓學生分享新的主意。6.讓學生選擇最好的問題解決法。7.讓學生選擇最獨特的問題解決法。8.實行或決定該方法。 參考文獻1.賈馥茗(1971)。數學(解題)創造能力發展之實驗研究。師大教育研究所集刊,13,1-78。2.張玉成(1989)。如果有效實施創造思考教學。創造思考教育,創刊號,17-28。3...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