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99.937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聚精會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工具銳利,用的力量少,但效果卻很好。相同的道理,聖人和君子,正是聖明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因此君王必須認真辛苦的尋找賢德之人,才能夠安逸地享受天下太平。做部屬的也是如此,賢能的人在還沒有遇到聖明君主時,所提的策略和建議,不被採納,境遇卑賤困苦。然而,一旦遇到聖明的君主,謀略合乎君主的心意,規諫的言詞受到重視,忠君之心能夠彰顯,得以擔任官職且施展抱負。所以天下太平,君主聖明,賢能的人才自然聚集,眾人心神聚合,會集大家的智慧,互相勉勵、配合,更能顯現出各自的長處。後來原文中的「聚精會神」被摘出,成為一句成語,用來形容專心致志,精神集中。
五體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指兩手、兩膝、頭頂等,亦稱五輪。 2.語譯十分佩服 3.故事內容華嚴經隨疏演義鈔》載,凡禮敬三寶時,必須五體投地,藉此以折伏憍慢而表達虔誠。以五體行禮,其義有五,一、行禮者於右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得正覺道。二、行禮者於左膝著地之時,願使眾生於外道法不起邪見,悉得安立於正覺道中。三、行禮者於右手著地之時,願如世尊坐於金剛座上,大地震動,呈現瑞相,證入大菩提。四、行禮者於左手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遠離外道,以四攝法攝取難調伏者,令其入於正道。五、行禮者於首頂著地之時,願使眾生離憍慢心,悉得成就無見頂相。 4.相似、相反詞 相似心...
化險為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化險為平注音︰ㄏㄨㄚˋ ㄒ|ㄢˇ ㄨㄟˊ ㄆ|ㄥˊ漢語拼音︰huà xiǎn wéi píng釋義︰猶「化險為夷」。見「化險為夷」條。 01.清.林則徐《林文忠公政書.東河奏稿.卷一.;補授河督謝恩並陳不諳河務下忱摺》:「河臣總攬全局,籌度機宜,必須明曉工程,胸有把握,始能釐工剔弊,化險為平。」
標籤論(labeling_theory)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或群體加上一個罪名,把他(們)認定為偏差者。以社會學觀點來看,貝克認為欲解釋偏差行為,要觀察的對象必須包含兩種,一種是犯罪人,另一種是負責逮捕、審判的人,而前一種代表被標籤者,後一種則代表標籤者。換言之,犯罪與否是一種社會反應的過程,當標籤者決定將規則與懲罰加諸於某些行為上時,就是標籤偏差行為的開始,同樣地,如果這個社會對某項行為沒有反應的話,即使這些行為再怪誕,也不會被認為是偏差行為。而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標籤論,它更屬於自我認同的一種心理過程,指的是大家都說如何如何,就好像給當事人貼上一個標籤,結果當事人的行為,果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安裝在門戶、箱櫃等開合處,必須以鑰匙或暗碼打開的金屬器具。如:「銅鎖」、「暗鎖」。唐.杜甫〈憶昔行〉:「弟子誰依白茅室,盧老獨啟青銅鎖。」
攻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發他人過失而加以抨擊。《老殘遊記》第九回:「若只是為攻訐起見,初起尚只攻佛攻老,後來朱陸異同,遂操同室之戈。」
鞭長莫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左傳.宣公十五年》載,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出使路上要經過宋國。按照各國相交的禮節,要路過那一國,必須得到該國的允許,但楚莊王仗著國力強盛,要申舟不用通知宋國,直接過去就是。申舟說:「如果不先告知就硬闖,宋國人可能會殺了我。」楚莊王說:「宋國要是敢殺了你,我就派兵攻打他們。」這種沒把宋國放在眼裡的作法果然激怒了宋國,於是把申舟殺了。楚莊王聽到申舟被殺的消息,氣得立即發兵攻打宋國,將宋國的都城團團圍住。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楚軍還是沒有取勝。第二年春天,宋國派大夫樂嬰齊到晉國求援。晉景公召集大臣商議,準備出兵援救,大夫伯宗勸阻說:「宋國發生危難,基於道義,我們是應該答應出兵相救。但古人曾說...
意義學習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義學習論(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目錄1 理論意義2 在教學上的應用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理論意義奧蘇貝爾的意義學習論(meaningful learning theory),強調所學事物必須對學生具有意義,方能產生學習,並且認為學生在學習之前的「先備知識」(prerequisite knowledge)乃是意義學習產生的必要條件。奧蘇貝爾特別以「概念層次」來解釋個體的認知結構,將概念分為「附屬概念」(subordinate concept)和「主導概念」(superordinate c...
心悅誠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人,生於周烈王四年,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創「性善」之說,後世尊稱為「亞聖」。在政治方面,他提倡王道,重仁義,輕功利。在《孟子.公孫丑上》載有:孟子認為,假借仁的名義而用武,這叫做「霸」;要完成霸業,必須有大國作基礎。用美德來推行仁政,這叫做「王」;要完成王業,不必等到國家強大。因為施行王道,以德服人,所以商湯只有七十方的土地,文王只有一百方里的地,就成功了。用武力來征服人,被征服的人不是從心裡服從,只是因為力量不足;用道德仁義使人服從,那些歸順的人是內心裡感到喜悅而且誠意歸服,就像孔子的眾多學生信服孔子那樣。後來「心悅誠服」這句成語,就孟子話中「中心悅而誠服也」演變...
規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畫圓畫方的工具。唐.柳宗元〈梓人傳〉:「所職尋引規矩繩墨,家不居礱斷之器。」
2.法度、禮法。《紅樓夢》第七回:「倘或親友知道了,豈不笑話咱們這樣的人家,連個王法規矩都沒有。」
3.行為端正老實。如:「他向來規矩,做事靠得住。」
4.照例。《紅樓夢》第三八回:「老祖宗只管邁大步走,不相干的,這竹子橋規矩是咯吱咯喳的。」《官場現形記》第三一回:「如今我拿待上司的規矩待他,他還心上不高興。」
5.調教。如:「我若不嚴格點,那能夠規矩出個好學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