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4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以管窺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公孫龍像長住井底的青蛙,見識淺薄,眼界狹小,根本無法通曉莊子言論玄妙之處。就算花工夫去學習,自以為了,但實際上只有學得皮毛,有如「用管子看天,只能看到天空的一小部分,以為天空就是這麼小」一樣。要他別再試圖理解,免得如「邯鄲學步」,非但沒學成,反而將自己原有的學問失去了。莊子與公孫龍並非同時代的人,表示莊子言論的深奧,連像公孫龍這樣博聞善辯之士都無法參透,只能獲得片面的理解,就如「用管窺天,用錐指地」般。後來「以管窺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見識片面而狹窄。
高山流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樂曲高妙。#語本《列子.湯問》。後亦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才的音樂。
倚老賣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首,並褒獎楊家,重修清風樓。在第一折中,謝金吾奉假詔書前來拆毀清風樓,遭到佘太君的制止,謝金吾不但不得敬老尊賢,還口出狂言,說:「妳這個老太婆,真是不知好歹。我本來不想跟妳爭辯,沒想到你倚老賣老,就嘮嘮叨叨的沒完沒了。還是快點滾開,不要阻止我拆了清風樓!」
分庭抗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漁夫對您無禮,您卻彎腰屈身,對他如此恭敬,有點不合理吧?」孔子便趁機教育子路,指出人無貴賤之分,只要得道理,都值得尊敬。文中的「分庭伉禮」指諸侯以分處庭中,相對設禮,以平等的禮節對待孔子。後來「分庭抗禮」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平起平坐,地位相當。亦用於比喻兩者對立。
來龍去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堪輿家就是風水家,稱山脈的起伏為「龍」,其主峰稱為「來龍」;山谷中的溪流稱為「脈」,而其主流則稱為「去脈」。「來龍去脈」指從頭到尾像脈管一樣連貫著的地勢。在明.無名氏《運甓記》第一三齣中,陶侃為了葬母,四處尋找墓地,恰巧遇見一個得堪輿術的老翁,指點他一塊靠嶺朝山的富貴之地時,就有此說法。後來「來龍去脈」被引申用來比喻事情的首尾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瞇眼斜視。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三折:「那廝也忒懵玉山低趄,著鬼祟醉眼乜斜。」
瞻前顧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亡;而商湯、大禹、周代的文王、武王等賢君,做事恭敬,依循正道,讓天下太平。屈原因此下結論說,為政者要得任用賢能,依規矩做事而不偏頗,公正無私。「瞻前而顧後兮」,要能兼顧前後,做事謹慎周密,看清人民的需要與希望。後來「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檢討過去、計畫未來。又因如果只顧看前觀後,往往忘了採取行動,所以「瞻前顧後」也用於形容做事猶豫不決,顧慮太多。
俗不可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言語舉止庸俗得使人難以忍受。《聊齋志異.卷七.沂水秀才》:「一美人置白金一鋌,可三、四兩許;秀才掇內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秀才捫金,則烏有矣。」《鏡花緣》第二二回:「你們既不得文理,又不會作詩,無甚可談,立在這里,只覺俗不可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形容事、聽話。如:「乖巧」、「這孩子真乖!」
深入淺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簡淺易的語言文字,表達深刻的道理。如:「這本書深入淺出,很受歡迎。」也作「深入顯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