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依估計學校可能的容量,定出招收新生的額數。清.俞樾《春在堂隨筆》卷四:「惟東南兵燹之後,市廛寥落,邨聚凋殘,學額雖增,而應試之人轉減。」
制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古代選拔人才的方法。漢代試士,由主考官發策以問,應試者因其所問而陳己之所見,稱為「對策」。而由天子親自出題的稱為「制策」。《宋史.卷三三八.蘇軾傳》:「軾始具草,文義粲然。復對制策,入三等。」
取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宋科舉制度,選送士子應試進士第,稱為「取解」。《宋史.卷一五五.選舉志一》:「初,禮部貢舉,設進士、九經、五經、……明經、明法等科,皆秋取解,冬集禮部,春考試。」宋.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二:「歐陽文忠公年十七,隨州取解,以落官韻而不收。」
得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考中、應試及第。科舉考試取中須評定等第,因稱中試為得第。《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等得會試過了榜發,王生不得第,卻戀著那女子。」清.侯方域〈太常公家傳〉:「寧津生自是誦應震文,而得第者四。」
三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古代科舉考試須經三次,稱為「三場」。《西遊記》第九回:「不拘軍民人等,但有讀書儒流,文義明暢,三場精通者,前赴長安應試。」
館閣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種書體風格。館閣書寫文字要求端楷方正,後來稱這種字體為「館閣體」。明、清時代,士子應試時皆要求以此種風格書寫。
衙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肖的衙門官役。今亦喻稱不良的官吏。清.趙翼《甌北詩話.卷九.吳梅村詩》:「應試混名黃臕李三,元本前明重犯,漏網出獄,專養強盜,交結官司,役使衙蠹,盜賊競輸重賄,鋪戶亦出常例,崇文門稅務自立規條,擅抽課錢。」
賣關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考試官收取賄賂,與應試的考生暗通消息。《九命奇冤》第三回:「這位敝同年,是當今文華殿大學士兼翰林院掌院的得意門生,已經暗暗的許了他一個廣東主考,因為信與弟,要賣一兩個關節。」
謄錄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古時考試,為避免閱卷者認出應試者的筆跡,而將試卷重新謄寫的機構。《六部成語註解.禮部》:「謄錄所:由受卷所送交謄錄所,以硃筆謄錄一本呈於主試,而不呈原卷,恐筆跡中有弊故也。」
拔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宋科舉制度中,應進士第,不經外府考試,直接送往京師禮部應試者,稱為「拔解」。唐.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外府不試而貢者,謂之拔解。」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其間以丞相子拔解就試,疏略云:『號曰無解進士,其實有耳未聞。』云云。」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