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暴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用暴力、違法的行動所製造的動亂。《三國演義》第一一回:「今管亥暴亂,北海被圍,孤窮無告,危在旦夕。」
見異而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或以「州處」為斷句,「閒燕」屬下句。 (4) 弟:通「悌」。順從、尊敬兄長。 (5) 旦昔:即「旦夕」。朝夕,早晚。昔,通「夕」。 (6) 異物:不同的事物,指非本行之事。〔參考資料〕另可參考:《國語.齊語六》
失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領土、城市等被敵人攻占。《水滸傳》第六三回:「大名危如累卵,破在旦夕。倘或失陷,河北縣郡如之奈何?」
遊魚在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又不堪官員的欺凌,只好相聚起兵為亂,自知為烏合之眾,有如「魚遊釜中」,危在旦夕,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釜」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看似無事,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後來「魚遊釜中」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
眾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的議論、意見。漢.蔡邕〈上封事陳政要七事〉:「誠當博覽眾議,從其安者。」《三國演義》第八○回:「陛下若不從眾議,恐旦夕蕭牆禍起,非臣等不忠於陛下也。」
大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雄厚的兵力。《文選.陳琳.檄吳將校部曲文》:「日忘一日,以至覆沒,大兵一放,玉石俱碎。」《文選.鍾會.檄蜀文》:「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放,玉石俱碎。」
如魚在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人,受了委屈無法上訴朝廷,又不堪官員的欺凌,只好相聚起兵為亂,自知為烏合之眾,有如「魚遊釜中」,危在旦夕,現在不過享有一時的偏安而已。「釜」是古代的一種用來烹煮食物的鍋子,張嬰的這句話用魚在鍋裡游動,看似無事,其實隨時都有被烹煮的危機,來比喻自己處境危險。後來「魚遊釜中」就是直接摘自此處的一個成語,用來比喻身處險境,危在旦夕
一隙不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竅不通」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商朝末年,紂王沉溺酒色,設酒池肉林,不理朝政,殺害許多直言進諫的忠臣,導致國勢危在旦夕。紂王的叔父比干,是當時的賢人,他看到紂王如此荒淫無道,十分痛心,便勸諫他力圖振作,遠離酒色,造福天下百姓。紂王不聽,反而以賢人的心七竅皆通的傳說為藉口,要借比干之心來看看,便將比干處以挖心酷刑。孔子針對這段歷史,很感嘆地說:「紂王的心智如果有一竅可通,比干就不會死了。」由此說明,為政者如果心智昏昧不明,便是國家滅亡的主要原因。後來「一竅不通」這句成語,就從《呂氏春秋.貴直論.過理》中所載的孔子的這段話演變而出,用來比喻人昏昧不明事理,或對某事完全不懂。
魚游釜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即「魚遊釜中」。見「魚遊釜中」條。01.清.馬壽齡〈紀張殿臣總戎近事〉詩:「魚游釜底雞在籠,萬箭千刀都在手。」02.清.秋瑾〈普告同胞檄稿〉:「夫魚游釜底,燕處焚巢,旦夕偷生,不自知其頻於危殆,我同胞其何以異是耶?」 
內無糧草,外無救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處境非常困難和危急。如:「他生意失敗,無錢遣散員工,又告貸無門,真是內無糧草,外無救兵。」《三國演義》第七六回:「止有孤城一區,內無糧草,外無救兵,危在旦夕。」《說岳全傳》第四四回:「兀朮見韓元帥不從講和,又不能沖出江口,只得退回黃天蕩,心中憂悶,對軍師道:『我軍屢敗,人人恐懼。今內無糧草,外無救兵,豈不死于此地!』」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