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92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鄂倫春狩獵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鄂倫春族民間舞蹈。流行於內蒙古呼倫貝爾鄂倫春族聚居區。一般在狩獵歸來或是年節、婚嫁時由男子表演。舞者身著用 皮特製的鑲有花紋的獵裝,頭戴滅塔哈(鄂倫春語,漢譯為皮帽),腳穿其哈密(皮靴)。身揹獵槍,形象英俊威武。舞蹈內容主要是表現狩獵的生活。主要動作有:〈縱馬出發〉、〈搭手瞭望〉、〈拔草尋獵〉、〈潛伏守候〉、〈摘槍射擊〉、〈凱旋歸來〉、〈獲獵歡舞〉等一整套狩獵過程。然後模擬往馬背上抬放獵物,獵人懷著喜悅的心情,放聲高唱,在悠揚的歌聲中結束。舞蹈是由模仿野獸的各種吼叫聲伴奏,表演者邊喊邊舞。動作粗獷有力,氣氛熱烈。
|
獵人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舞名。這是一種散佈於羅得西亞(Rhodesia)班圖族(Bantu)間的專業舞蹈,女人是不被允許參加的。獵人們(awapalu)單獨地跳舞,活動不公開舉行;有時,一般男人也可以加入。獵人舞是對獸群遊戲的守護靈卡阿盧威(Ka-aluwe)表示敬意的一種儀式,因為祂的牲畜在狩獵中被獵取。這種舞蹈通常表演於烹煮動物的頭及心臟的時候,典型的默劇也在舞蹈中呈現。首先,表演獵人們追蹤、搜尋及獵殺的遊戲;然後,表演動物們的步態、特質,或當其受傷及死亡的情形。人們常將此生動的獵人舞蹈與所發現的古代洞穴繪畫中相似情景作比較,並將此當作為神祕儀式的象徵。伴奏樂器有聽比拉〔見 timbila〕、葫蘆、瓠琴、獸皮鼓、...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
魏斯曼荊獵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約12-13 mm,體色深褐色,全身披黃褐色細毛。頭部褐色至黑色,後方縮小如頸部;觸角黃褐色長有細毛,第1-2節末端為黑色。前胸背板黃褐色或紅褐色,前半部為黑色或紅褐色,有許多突起,後半部則無,兩側尖角略向後方突出;小楯片黑色,末端呈刺狀伸出;前翅革片黃褐色,有一條不明顯長黑斑,膜片淺褐色;各足長有細毛,腿節黑色,中間有大塊黃褐色斑,脛節兩端黑色,中段黃褐色,中段並有一枚黑色斑。
|
緣斑光獵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褐波獵裳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7mm;頭部與體軀白褐色;前翅稍狹長,頂角向外突出,外緣稍向外彎,翅身前半段淡焦糖褐色,中線呈中段輕微波曲之斜線,後中線亞前緣至中段間明顯向外彎,頂角具暗棕色暈;後翅淡灰褐色。
|
四方獵裳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8mm;頭部、體軀與雙翅淡橘黃色;前翅頂角明顯突出然端部呈截形,翅身於中段起始至外緣由淡黃橘色漸層轉褐色,頂角暗棕色,並延伸一條粗暗棕色直線至內緣中段,該線外側帶粉藕色暈;後翅中線色調同前翅斜線。
|
迴獵裳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8mm;頭部與體軀暖黃色;前翅頂角直角狀,外緣平滑微向外突,翅身前半段鵝黃色,中段具有一條斜向白線,該線外側至外緣區間暗紅色,區間中段色調較淡;後翅暖黃色,近外緣色調較深。
|
雙點獵裳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7mm;頭部、體軀與前翅淡褐色;前翅頂角稍突出,翅身中段具有兩個縱向排列之暗棕色點斑,近外緣者較大,亞外緣近亞頂區具有三顆橫向排列之黑色點斑;後翅色調近似於前翅者。
|
狩獵紋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箱獵裳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本種前翅長約 7mm,頭部與體軀褐;前翅頂角稍突出,外緣微向外彎,主色赭褐色,具有三條近乎平行之斜向淡白褐色線段,前兩者呈直線,後者近前緣與亞前緣區間向外彎折,彎折處與前緣間色調呈暗灰色,頂角暗棕色;後翅主色淡白褐色,近外緣漸轉為暖黃色。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