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93.752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絡繹不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鮮卑等四萬聯軍合剿,大破逢侯於滿夷谷。逢侯便率餘眾出塞,分裂為二部,物資貧乏,加上被鮮卑攻擊,兵困馬,紛紛向塞外逃竄。其中也用「駱驛不絕」形容逢侯部屬離開軍隊,向塞外逃亡的人數眾多,連續不斷。再如《後漢書.卷四二.光武十王傳.東海恭王彊傳》,內容則是表述東漢東海恭王劉彊臨終前上書皇帝,感謝皇帝與太后的恩德。文中寫自己沒好好照顧身體,長年久病,讓大家擔心。太后和皇帝好幾次派使者、太醫提供方藥或看病。其中也用這種說法表示使者、太醫往來頻繁,連續不斷。後來「絡繹不絕」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連續不斷的樣子。至於「絡繹」一詞也出現得相當早,《文選.馬融.長笛賦》:「繁縟絡繹,范蔡之說也。」李善注:...
邋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極為累、渾身無力。《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你們瞧著罷,回來到了這裡,橫豎也邋遢了!」或讀為ㄌㄚ .ㄊㄚ lā ta。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乏、困。《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聊齋志異.卷二.鳳陽士人》:「郎君星馳夜半,人畜想當俱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勞乏、困倦。通「」。《淮南子.俶真》:「神盡而形有餘,故罷馬之死也,剝之若槁。」《文選.賈誼.過秦論》:「兵革不休,士民罷敝。」
井然有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條理,端莊肅穆地使自己受尊敬,能有始有終而堅定不移,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握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以逸待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採取守勢,養精蓄銳,待敵方倦、實力削弱時,再予以痛擊。《漢書.卷六九.趙充國傳》:「烽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三國演義》第五○回:「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也作「以佚待勞」。
如喪考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景德傳燈錄.卷一八.福州玄沙師備禪師》:「若有智慧,即今便得出脫;若是根機遲鈍,直須勤苦忍耐,日夜忘失食,如喪考妣相似。」
狼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一說狽為「跋」的訛字。狼跋指老狼前進則踩到自己下巴垂下的肉,後退則絆到自己的尾巴而跌倒。見《詩經.豳風.狼跋》。比喻情勢窘迫,進退兩難。晉.李密〈陳情表〉:「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比喻身心困頓乏。如:「狼狽逃走」。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三齣:「奴家自從婆婆死後,萬千狼狽,誰知公公病又將危。」《儒林外史》第三四回:「朝廷大典,李大人耑要借光,不想先生病得狼狽至此。不知幾時可以勉強就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困、頹喪的。如:「委靡不振」。
眾志成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鍾不和。 〔注解〕 (1) 樂:贊成。 (2) 財亡民罷:浪費金錢,又使民眾勞苦不堪。罷,通「」,勞累。 (3) 曹:群眾。 (4) 鮮:音ㄒ│ㄢˇ,很少的意思。 (5) 眾口鑠金:眾口所毀,雖金石猶可銷。見「眾口鑠金」。 (6) 害金:害民之金,此處指所鑄之鐘。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