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3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62.517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四面楚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幾年,終於誰也沒有把誰消滅掉。直到漢高祖五年的時候,劉邦的勢力,一天比一天強大;而項羽的兵力,卻日漸憊,同時又缺乏糧食。於是項羽乃和劉邦相約,以鴻溝(在今河南滎陽縣境賈魯河)為界,雙方訂下了互不侵犯的條約。   可是劉邦表面上答應,暗地裡覺得這是一個大好的機會,乃立即調兵遣將,匯集大軍,一方面又會合了韓信、彭越等人的兵力,共同來圍剿正向彭城(今江蘇徐州)流竄的項羽;最後把項羽的軍隊逼進了垓下(今安徽墨璧縣東南)。劉邦兵多將廣,項羽的實力分散,援兵未集,終於被重重的圍住。這時,項羽已戰到兵盡糧絕,情勢危急萬狀,但劉邦為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倦。同「」。如:「敝於奔命」。宋.司馬光〈赤壁之戰〉:「曹操之眾,遠來敝。」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困頓。《後漢書.卷二八下.馮衍傳》:「貧而不衰,賤而不恨,年雖曳,猶庶幾名賢之風。」唐.章懷太子.注:「曳,猶頓也。」(二)(讀音)ㄧㄝˋ yè
孑然一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算親自帶兵征討公孫淵。當時丞相陸遜之弟陸瑁以為不妥,上書勸阻道:吳與遼東距離遙遠,軍隊長途遠征,必然憊,恐怕難以取勝。況且公孫淵與魏國的關係不明,要是到時候魏國發兵來援,戰勢將更加不利。又即使公孫淵「孑然無所憑賴」,手下人馬因畏懼征戰,四散奔逃,則將導致以後很難將他們一網打盡。陸瑁文中,「孑然無所憑藉」一語是指公孫淵無外援,獨力無依的情況。後來「孑然一身」這句成語當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孤獨一個人,常用在無親無故,什麼都沒有的情況下,如《聊齋志異.卷六.顏氏》:「順天某生,家貧,……無何,父母繼歿,孑然一身,受童蒙於洛汭。」
孜孜不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勤勉而不知倦。《三國志.卷四一.蜀書.向朗傳》:「自去長史,優游無事垂三十年,乃更潛心典籍,孜孜不倦。」《孽海花》第二五回:「直到放了湘撫,一到任,便勤政愛民,孜孜不倦。」也作「孳孳不倦」。
黃粱一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個窮困潦倒的盧姓書生,在一次路過邯鄲的途中,在一家旅店裡巧遇一位呂姓道士,兩人相談甚歡。言談中,盧生感慨自己人生不得意,有志難伸。交談了一陣子後,盧生感到倦,想休息一下,此時旅店的主人正在蒸煮著黃粱飯。於是道士就拿了一個枕頭給盧生,說:「你枕著這個枕頭好好睡一覺,就可以如你所願,得到榮華富貴。」睡夢中,盧生夢到自己娶了一個崔氏大戶人家的女兒為妻。仕途非常順遂,連連升遷,位高權重且俸祿極為豐厚;擁有許多良田、宅第、美女和馬匹,享受著無盡的榮華富貴,一直活到很老才死去。此時,盧生因為伸了個懶腰而醒了過來,發現自己睡臥在旅店中,而道士仍在身邊,旅店主人的黃粱飯都還沒有煮熟呢!他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牲畜背上載負的東西。宋.陸游〈短歌示諸稚〉詩:「再歸又六年,馬欣解馱。」
望梅止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次,曹操帶著軍隊去作戰。正遇上烈日當頭,天氣炎熱,附近又找不到水源,士兵們口乾舌燥,渾身大汗,精力盡,一個個懶洋洋的都不想趕路了。曹操也很焦急,忽然,他想出了一個主意。便舉起馬鞭,往前一指,對士兵們說:“看!前邊有一片梅林,結的梅子個兒都挺大,趕到那裏咱們再好好休息吧。”士兵一聽,想起那又甜又酸的梅子,口水直流,也不覺得渴了,都來了精神,加快了步伐,堅持走到了有水的地方。這故事產生了“望梅止渴”的成語。現在用它比喻願望不能實現,只好用空想來安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操勞、使勞。如:「累得直不起腰來。」、「別累著了老人家!」
勞。如:「勞累」、「累」、「我好累!」
強弩之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弩射出的箭,到射程盡頭,已經沒有力道。比喻原本強大的力量已經衰竭,不能再發揮效用。參見「彊弩之末」條。《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曹操之眾,遠來憊,近追豫州,輕騎一日夜行三百里。此所謂『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