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32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開寶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開寶藏〕,中國木刻雕印史上的第一部漢文大藏經。開寶4年(西元971年),宋太祖趙匡胤命高品、張從信前往益州(今成都)雕經,完成於宋太宗趙炅太平興國8年(西元983年),歷時13年,經板130,000塊,每版刻字23行,行14字。藏經內容,以〔開元釋教錄〕分類及所載經目為依據,第一次採用千字文編次順序,起「天」字,終「英」字,共480帙,5,048卷,卷軸式裝幀,版首刻小字經題、卷次、版號和千字文編次,卷末有大字雕造年月干支題記及小字刻工姓名。現存最早印本為開寶5年刻〔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 581「李」字號殘卷。全藏印本曾於宋太宗雍熙元年(西元984年)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日本京都大德...
|
法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佛教用語。梵語dharma-kośa的意譯。指佛陀教法的彙集。唐.王維〈苑舍人能書梵字兼達梵音皆曲盡其妙戲為之贈〉詩:「蓮花法藏心懸悟,貝葉經文手自書。」
|
礦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下各種自然礦物資源的統稱。如:「大陸東北地區的礦藏相當豐富。」
|
三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1)佛教經典的總稱。包括經藏、律藏、論藏三部分。經藏是指以佛說法的形式創作的典籍;律藏雖同是以佛說的形式,但內容都和戒律有關;論藏是佛弟子或後世論師闡釋經義的作品。宋.承遷〈金師子章序〉:「設有說道超他,入經藏,對三藏勝論議人否?」(2)三藏法師的簡稱。參見「三藏法師」條。唐.閻朝隱〈大唐大薦福寺故大德康藏法師之碑〉:「證聖年中奉敕與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譯華嚴經。」
|
暗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暗中隱藏。《三國演義》第九回:「不如瞞了李傕等四人,暗藏金珠,與親隨三五人棄軍而去。」《二刻拍案驚奇》卷一七:「竹幹上刻那二句,固是誇著發矢必中,也暗藏個應弦的啞謎。」
|
掩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隱藏、藏匿。元.紀君祥《趙氏孤兒》第一折:「你怎生將這個孩兒掩藏出去,久後成人長大,與他趙氏報讎。」
|
閉口藏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說話。如:「你這麼閉口藏舌地,不是在生悶氣吧?」宋.樓鑰〈跋徐神翁真蹟〉:「道成之後,閉口藏舌,何用管人間如許閒事。」元.劉庭信〈折桂令.想人生〉曲:「意遲遲揉腮絕耳,呆答孩閉口藏舌。」
|
躲迷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遊戲。一人蒙住眼睛,摸索捉他身邊來回躲避的人。也稱為「捉迷藏」。
2.比喻言語、行為拐彎抹角,使人難以捉摸。如:「請你開門見山的說好嗎?少跟我躲迷藏了。」也稱為「捉迷藏」。
|
知來藏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易經》上指用蓍草卜卦,德同神知,能夠知來藏往。語本《易經.繫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後比喻通曉未來及過去的事。宋.朱熹〈記疑〉:「愚謂心之有思乃體之有用,所以知來藏往、周流貫徹而無一物之不該也。」清.龔自珍〈江子屏所箸書序〉:「有詁訓實事以為之跡,有知來藏往以為之神。」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