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6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781.99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盔甲頭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Phyllomedusa sauvagii (Boulenger, 1882)
頭部皮膚和頭骨緊貼,以減少水分散失。在極度乾熱的時候,會分泌含脂質的液體,然後用後肢塗抹全身,以減少水分散失。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樹蟾科(Family Hylidae)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兩棲綱赤科。頭大,外鼻孔接近吻端,背部赤褐,體側微黃,腹白,頷骨有齒,舌尖呈二分叉。常居於溼地,產卵於水中。
杜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長橢圓形,稍側扁;頭鈍短。雄魚頭頂具冠膜,雌魚無。鼻鬚及眼上鬚掌狀分支;無頸鬚。上下唇平滑;無犬齒。D. XII-XIV, 19-20; A. II, 22-24; P. 14;V. I, 3背鰭具缺刻,最後一棘小,背鰭與尾柄相連,臀鰭不與尾柄相連,除了成熟大雄魚外,臀鰭棘很小且埋入皮內。 雄魚體側的橫帶不規則;背鰭第一與第二棘間有一黑斑;背鰭軟條部和尾鰭上半部為灰白色,活魚時為橙黃色斑紋或斑點,而背鰭軟條部有白色斜紋。雌魚體側橫帶較清晰;背鰭第一與第二棘間無黑斑;背、臀及尾鰭上有許多列黑色斑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頭胸甲較寬闊,且寬大於長,尤其在成體的頭胸甲前緣較為寬廣;額緣具三葉;頭胸甲背面被覆向前之鱗狀物;眼柄可橫向摺疊;第二到第五步足之指節寬扁、呈匙形;第五步足發達,沒有明顯小於第四步足。體色呈鮮豔之橘紅色。
古氏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名:大頭。本種常見於一千公尺以下的丘陵地或低海拔之山區,但北部較容易見到,即使冬天也可見到;在中國華南一帶也有分布,類似的種類在南洋及琉球有分布。只要氣候溫暖適宜,可以終年繁殖,但在寒冷的一月及二月較少見。相近種類比較:古氏赤和澤及虎皮外型很像,皮膚都有許多棒狀隆起,但澤及虎皮有鼓膜,身體及四肢較修長,頭部也不特別大。
台北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成名:台北纖、神。數量稀少,因而列為保育類動物。原廣泛分布在北部低海拔地區,但由於農藥的濫用以及棲地的破壞,僅零散分布在中央山脈以西,北部及南部丘陵邊緣及平地的草澤。目前僅見於基隆石門、淡水北新莊、楊梅、台南官田和屏東內埔等地方有紀錄。中國福建、廣東、香港及雲南等地也有分布。繁殖期為春夏兩季。相近種類比較:金線的背側褶通常為白色,體型和棲息環境也和台北赤相類似,兩者之幼容易混淆,小金線的體型肥胖,台北赤則否。
螺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殼體從中型至極大型,厚而堅固,呈短紡綞形,背腹方向較扁。殼表紋飾起伏明顯,螺層兩側各有一道縱張肋。殼口通常染有淡黃或淡紅色。軸唇有滑層和摺皺。口蓋角質,核在中央。齒舌的中央齒有後齒尖。肉食性。古新世塔內提階(Thanetian Stage)(約57.9百萬年前)-現代。
大平原小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astrophryne olivacea (Hallowell, 1857)
體長2~4公分,具有狹小而尖銳的頭部,頭頂有膚摺。身體肥胖,四肢短小,喜歡躲在土縫裡。
美國西南部。
喜歡吃螞蟻,常常在沙地、土壤、或腐木的蟻窩附近發現牠的蹤跡。大雨過後,牠們會大量聚集在暫時性的池塘邊進行生殖。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狹口科(Family Microhylidae)
綠色箭毒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Dendrobates auratus (Girard, 1855)
體長2.5~6公分,具有光滑、黑色與綠色皮膚,是熱帶雨林裡最完美的偽裝。修長後腳,趾端有吸盤。
巴拿馬與哥倫比亞西北部。
原住民利用牠身上的劇毒,塗抹在箭頭上,用吹箭射出。在雨季時,產卵於陸地上。雄照顧卵塊,卵孵化成蝌蚪之後,雄一次帶1~2隻蝌蚪至鳳梨科植物形成的小積水池或樹洞裡。
兩棲綱(Class Amphibia)
無尾目
箭毒科(Family Dendrobatidae)
拉都希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俗名:闊褶、闊褶水。廣泛分布於全島中低海拔山區,在中國南方各省也有分布。幾乎整年皆可繁殖,在中部地區春、秋兩季各有一生殖高峰期。相近種類:腹斑體色為淡褐色,身體較壯碩,皮膚光滑,背側褶較細。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