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16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內共生進化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生物體內具有一些不同特性之胞器,這些胞器有單層膜及雙層膜之差異,內共生進化理論是雙層膜胞器的進化假說,此假說理論上認為雙層膜均具有單獨製造能量的能力,此能力之來源為細胞進化過程中原核性生物生存於另一原核性生物體內進化而來,如粒線體及葉綠體等均為雙層膜胞器,由內共生進化而來。
|
策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謀劃推進。如:「他負責策進本公司研究發展的業務。」
|
長足進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形容非常大的進步。如:「經由老師的指導後,他在課業方面已有長足進步。」
|
進一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往更深一層進展。如:「與他長談之後,終於對此事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
前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向前進行。《西遊記》第二六回:「弟子不識鎮元大仙,毀傷了他的人參果樹,沖撞了他,他就困滯了我師父,不得前進。」《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蕭雲仙叫眾人暫歇一歇,即鼓勇前進。」
|
挺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顧一切,向前邁進。如:「我軍在槍林彈雨中奮勇挺進。」「颱風過後,救援團隊挺進災區,希望先搶通對外聯絡道路。」
|
見可而進,知難而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看到適宜的時機就前進,碰到危難的情況就後退。《晉書.卷七○.鍾雅傳》:「見可而進,知難而退,古之道也。」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六:「臣又聞聖人不凝滯於物,見可而進,知難而退,理有變通,情無拘執。」
|
賜進士出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賜進士出身為科舉制度中皇帝頒賜予進士科殿試中式者的一種榮譽身分;「賜進士出身」低於「進士及第」,而高於「同進士出身」,而此身分之賜予,也有安撫慰勉之作用。如宋太祖開寶三年(970)詔賜貢士及諸科十五舉以上終場者司馬浦等一百零六人本科出身,即賜給屢試不第者一個如同科考通過的身分資格。直到宋真宗時(998~1022)才制定〔親試進士條例〕,分為五等,一、二等賜進士及第,三等賜進士出身,四、五等賜同進士出身。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定殿試後分為三甲:一甲三人均賜進士及第,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清代沿用。
|
進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前進出發。《三國演義》第一一回:「乃同雲長、翼德點精兵三千,往北海郡進發。」《儒林外史》第四三回:「湯鎮臺自領本標人馬,在野羊塘作中軍大隊。調撥已定,往前進發。」
|
二進制加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二進制數字系統的加法運算原則。此運算原則與一般所知的十進制加法原則類似,不同之處為十進制加法滿十進位,二進制加法滿二就必須進位,故二進制加法的法則為0加1為1;1加0為1;0加0為0;1加1為0並進位1。如101011+011011的結果是1000110。
|
![]()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