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4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65.629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後現代社會組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公設民營,一個公家機關服務人群,同時也是私人商業機構,由於公家機關常常無法滿足人民所需,也無法全面掌機關的辦理方法,因此委託民間機構代為管哩,稱為”法人化”,如此便能滿足客製化的需求,也能達到公家機關服務人民的目的,例如:游泳池、公立學校委託私人經營等等。 關鍵字中文:後現代社會組織英文: The Post-society Model 參考資料註1 吳清基(2001)。學校行政新論,頁57-61。師大書苑。註2 謝文全(2003)。教育行政學,頁127-130。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姦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姦並加殺害。如:「一般人總希望法律能夠嚴懲姦殺案的罪犯,以儆效尤。」
圖表教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圖表教材是平面的教材,用來將訊息傳遞給觀看者,包含文字與視覺符號。使用圖表教材時需特別小心,因為它用視覺符號呈現事物,觀看者有可能會誤解其意義。越年輕或視覺素養較差的學習者,更需要教師加以引導,使其能掌正確的訊息。 種類1. 圖畫:以線條呈現人、事、地和概念。一般而言,圖畫比素描更加完整、更具像,素描較缺乏細節。人物像多是一種素描,圖解通常用來呈現關係或解釋過程。圖畫 在教科書和其他資料中也很容易找到,可用在教學的各階段。和圖片相比,由於內容更簡化,對任何年齡層的學習者來說都容易了解。教師自製的圖畫是有效的教 材,可配...
饑者無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飢不擇食」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戰國齊人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曾經問孟子:「如果夫子掌齊國大權,可以建立像管仲、晏嬰那樣的功業嗎?」孟子不願意被拿來和管仲相比,認為幫助齊國統一天下是件很容易的事。比起之前的夏、商、周三代,現今的齊國不但國土廣大,而且人民眾多,但因為欠缺一個能以王道治理天下的聖明君主,使得長久處在暴政之中的人民,心中渴望施行仁政的程度和「飢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人一樣急切,所以若是齊國在此時施行仁政,和古代相比,只要花費一半的心力,就能達到加倍的功效。後來「飢不擇食」這句成語,就從「飢者易為食」演變而出,用來指飢餓的人不選擇食物。亦用來比喻急需時不暇選擇。
井井有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長久安穩而感到滿意知足,熱衷於堅守道德禮義且不感疲乏,運用英明的智慧洞察一切,一絲不苟地遵行禮法,掌禮儀制度而安泰自若,會為別人的善言善行而感到溫馨快樂,也會因為別人不守名分而感到憂心忡忡,如果可以做到這些,就可以稱為聖人了。後來「井井有條」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形容整齊有序,條理分明。出現「井井有條」的書證如宋.樓鑰〈周伯範墓誌銘〉:「經理家務,井井有條;時出其餘,以周人之急。」
洞如指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能說出禘禮的確實情況,那他就是個知禮的人,如此,則對於治理天下的方法,就像對自己手掌般清楚而且易於掌。後來「暸如指掌」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對事情的狀況了解得非常清楚。
不飾邊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修邊幅」之典源,提供參考。 《後漢書.卷二四.馬援列傳》王莽末,四方兵起,莽從弟衛將軍林廣招雄俊,乃辟援及同縣原涉為掾,薦之於莽。莽以涉為鎮戎大尹,援為新成大尹。……是時公孫述稱帝於蜀,囂使援往觀之。援素與述同里閈,相善,以為既至當手歡如平生,而述盛陳陛衛,以延援入,交拜禮畢,使出就館,更為援制都布單衣、交讓冠,會百官於宗廟中,立舊交之位。述鸞旗旄騎,警蹕就車,磬折而入,禮饗官屬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將軍位。賓客皆樂留,援1>曉之曰:「天下雄雌未定2>,公孫3>不吐哺4>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5>,如偶人形6>。此子何足久稽7>天下士乎?」因辭歸,謂囂曰:「子陽井底蛙耳,...
為蛇添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一個人畫得很快,不一會兒就畫好蛇,於是拿起酒準備要喝,看著別人還在慢慢的畫著,就左手拿著酒壺,右手著筆又在地上畫了起來,並且還得意地說:「我還能有時間給蛇畫上腳呢!」蛇腳還沒畫好,另一個人已經畫好了蛇,就把酒搶過去,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能再給蛇添上腳呢!」說完,就把酒給喝了。那個替蛇畫上腳的人,最後就失去了原本是屬於他的那壺酒。後來這個故事被濃縮成「畫蛇添足」,用來比喻多此一舉,反將事情弄糟。
虎狼當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要整肅就得先從他辦起。後來「豺狼當道」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壞人橫行作惡。後亦用以比喻奸人掌大權,專斷橫行。
悚然生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肅然起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肅然起敬」典源作「肅然增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規箴》中有一則記事: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在廬山講學,當時他雖已老邁,依然講論不輟。他看到弟子中有人怠惰了,就說道:「桑榆之光,理無遠照;但願朝陽之暉,與時並明耳。」說自己像桑榆上的落日餘暉,已經不久人世,但弟子們就像初昇的朝陽,光熱與時俱增,希望弟子們能夠把青春年少,及時努力。慧遠說完後,就拿起佛經,繼續登座說法。那些高材生看慧遠雖老,卻仍賣力講論,就非常莊嚴地增加了恭敬之心,因此更加努力。後來「肅然起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因受感動而莊嚴地興起欽佩恭敬之心。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