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6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口碑載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續傳燈錄.卷二二.永州太平安禪師》1>永州太平安禪師上堂:「有利無利,莫離行市。鎮州蘿蔔極貴,廬陵米價甚賤,爭似太平這裡,時豐道泰,商賈駢闐。白米四文一升,蘿蔔一文一束。不用北頭買賤,西頭賣貴,自然物及四生,自然利資王化。又怎生說個佛法道理?」良久云:「勸君不用鐫2>頑石3>,路上行人口似碑。」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宋.俞琰《書齋夜話.卷四》。 (2) 鐫:音ㄐㄩㄢ,雕刻。 (3) 頑石:無光澤且體粗質鈍的石塊。〔參考資料〕 宋.俞琰《書齋夜話.卷四》屬對雖小伎,然亦不易。如:……娶妻不用求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有名何在鐫頑石,路上行人口是碑。古今未嘗無對,但我輩讀書不多,尋...
價值連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一文不值
蝸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註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 蝸牛英文關鍵字: snails 參考書目註1:動物奇觀,戴維伯尼爾著,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明天國際圖書合作出版,2007,頁21。註2: 可愛世界(上)動物篇,賴景陽和朱耀沂審稿,國語日報雜誌社出版,1989,頁109-110。
飛來橫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突然降臨的意外災禍。《醒世恆言.卷三四.一文錢小隙造奇冤》:「欲待不去照管他,到天明被做公的看見,卻不是一場飛來橫禍,辦不清的官司。」也作「飛災橫禍」、「飛殃走禍」。
赤手空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就已經看到,記錄漢昭帝時賢良文學之士和御史大夫桑弘羊,爭論鹽鐵酒專賣制度存廢問題的對話。〈論勇〉一文說:「使專諸空拳,不免於為禽。」是說春秋吳人專諸效命於公子光,他將匕首藏在魚肚裡,藉口送魚趁機刺殺了吳王僚,隨即被吳王僚的部下給殺死。說明即使是專諸這麼有能力的人,如果手上沒有任何東西,也免不了被捉的命運。事實上,「赤手」就是「空拳」,合義併用成「赤手空拳」一語,用來指手中空無一物。如《西遊記》第二回:「足下踏一對烏靴,不僧不俗,又不像道士神仙,赤手空拳,在門外叫哩。」亦用於形容沒有一點憑藉,如:「赤手空拳闖事業。」
合浦珠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00-101,幼獅文化事業公司(2)世一標準字典編輯委員會,「成語大辭典(上)」,p.288,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倒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辭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的真意相反的修辭法。使讀者進一步反省,尋找隱藏在言辭背面的真意。如胡適〈母親的教誨〉一文中「你沒有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雖是「得意」的字面,但實際表達的卻是「哀傷」的意思。
心如刀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心如刀割」原作「心肝若割」,謂猶如心頭被利刃割過,通常用來比喻內心的痛苦感受。漢代蔡邕〈太傅胡廣碑〉一文說道:「進睹墳塋,几筵空設;退顧堂廡,音儀永闕。感悼傷懷,心肝若割。」意思是說:我來到你的墓前,看到祭桌上空空蕩蕩的;再回頭看昔日常見你影子的長廊廂房,卻也望不到你的音容身姿。內心的傷痛油然生起,像是有把利刃正割著我的心頭。此處作者便用「心肝若割」比喻自己內心極深刻的痛苦。後來「心如刀割」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內心極為痛苦,像被刀割一樣,多用在所關切的人遭受苦難,而自身卻無能為力的狀況下,如明代小說《醒世恆言.卷八.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郎聽說打著慧娘,心如刀割,眼中落下淚來...
佛洛依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伊德主義:誤導之女性主義〉(Freudianism: The Misguided Feminism)一文,論及弗氏論點基本言之可謂正確,除一重要細節須作修正:即佛氏寫道「陰莖」處,都可換為「權力」一詞。此外值得注意處,為弗氏早先認為歇斯底裡|歇斯底-{裡}-症(hysteria),源自孩童時期之性踰矩(sexual abuse),但晚後捨棄此稱為誘姦理論(seduction theory)的說法(參見其《性踰矩索引》(The Index of Sexual Abuse)),直言許多案例中均發現,孩童時期性踰矩之記憶,並非...
訛以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以訛傳訛」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訛」是錯誤的意思。「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