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周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有才學,壯有姿貌。為人心胸開闊,以謙服人,吳軍中眾人皆與他為友。唯程普因年齡長於周瑜而位居其下,心中不服,數次侮辱周瑜,不過周瑜每次都忍下,程普開始對周瑜改觀,說:「與周公瑾交,如飲醇醪,不覺自醉。」(與周公瑾交往,就如同飲醇厚的美酒一樣,不知不覺就沉醉了。)  孫權雖視周瑜為兄長,但周瑜從不居功自傲,對孫權敬慎服事,完全按君臣之禮來對待。對孫家極為忠心,曹操在赤壁之戰後,派名士蔣幹遊說周瑜投靠他,但被周瑜拒絕了。他也十分親切,揚州百姓都用對一般男子的稱呼,稱孫策與周瑜為孫郎與周郎。周瑜精音律,雖然酒過三巡之後,如果音樂...
服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內心悅服、欽佩。《文明小史》第四回:「金老爺不肯走,一定吃住了我替他找,打了黃舉人,眾紳士又不服氣,也來找到我。」
信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反詞:不服
不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似詞:不服
陷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言語、計謀使人受害。《後漢書.卷八三.逸民傳.陳留老父傳》:「今宦豎日亂,陷害忠良,賢人君子其去朝乎?」《三國演義》第一○五回:「今見儀總兵,心中不服,故燒棧道,斷其歸路,又誣奏而圖陷害。」
租庸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唐代賦稅徭役的制度。以均田制為基礎,丁男、中男授田一頃,每年納粟二石,稱為「租」;每年服勞役二十日,或若不服役,每日交絹三尺,稱為「庸」;每戶每年繳納定額的絲、麻等物產,稱為「調」。安史之亂後,均田制被破壞,此法遂為兩稅制所取代。
不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不樂意、不情願、不服氣。《三國演義》第二回:「飛曰:『若不殺這廝,反要在他部下聽令,其實不甘!二兄要便住在此,我自投別處去也!』」《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人雖在湖海飄零,自信有此絕藝,不甘輕配凡女。」
無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相同、沒有差別。如:「大小無異」。《史記.卷七○.張儀傳》:「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矣。」《初刻拍案驚奇》卷七:「玄宗閃開龍目,只見燈影連亙數十里,車馬駢闐,士女紛雜,果然與京師無異。」
天理不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天意不能原諒。指壞事做盡,必遭天譴。《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天理不容,自然敗露。」《東周列國志》第四二回:「如此冤情,若不誅衛鄭,天理不容,人心不服。」也作「天理難容」。
忍無可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2.《官場維新記》第一四回:「這一來,堂裡的學生,個個都忿然不服,屢次欲與他為難,……果然那些學生忍無可忍,鬧出全班散學的事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