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 22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高身雀鯛(厚殼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Stegastes altus (Okada et Ikeda, 1937)
本屬魚之特徵為眶下骨被鱗片,齒端無缺刻,體型亦較其他屬魚類略大。全世界約有35種,台灣產約7~8種。本屬魚的體色多半黑褐或黃褐色,或有白色橫帶出現。本種魚的體色則為一致的黃褐,但在其背鰭前端及外緣有明顯的黑邊,幼魚則在背鰭前方有一明顯的黑色大圓斑,前端鑲白邊,有類似假眼的功能。背鰭棘12(很少13),軟條15~17;臀鰭棘2,軟條12或13;側線鱗20,鰓耙20~24。體長可達13公分。
僅分布在日本南端,琉球及台灣地區。台灣產8種。
常單獨棲息在岩礁或珊湖礁區,水深5~20公尺,以藻類為食,有強領域行為,特別會保衛其領域內所擁有(“耕種”)的藻床,不論入侵者之體型大小都會奮起抵抗。
偶被沿岸漁民釣獲食用,無經濟價值。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隆頭魚亞目(Suborder Labr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雀鯛科(Family Pomacentridae)
|
阿山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貶)臺灣籍人士對外省人的不禮貌稱呼。例:喊外省人阿山仔係當失禮个事情。(叫外省人阿山仔是很沒禮貌的事。)
|
環眼丹波魚(紅姑娘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Labracinus cyclophthalmus (Müller and Troschel, 1849)
環眼丹波魚是擬雀鯛科中體形最大者,體較為側扁,可達16公分。體側具鮮紅斑,於前部有明顯的橫斑漸向後加深,中央縱列鱗片數約60~80枚。頭部及肩部有深橄欖色斑點與灰橘色斑點,背鰭具2棘,鰭緣為淡藍色稍下為橘色,鰭條中央近基部有鮮紅色陰影,中央有一橢圓形黑斑位於背鰭中央,雌魚之背鰭軟條近基部有變大之淚滴狀黑斑點。口鼻部及頰部有平行藍紋,腭骨無齒;臀鰭緣為藍色,基部有鮮紅色陰影,具3強棘;尾鰭緣為藍色而內圈為橄欖色。胸鰭無斑點;腹鰭為鮮紅色。
南日本、西太平洋及東印度洋及馬來西亞、菲律賓海域。台灣產於南部海域。
環眼丹波魚經常活動於珊瑚礁區下層水域,為掠食性魚類,常以小魚、甲殼類為食,平時躲於珊瑚礁洞中,待獵物游經其攻擊範圍時,則立刻游出將獵物吞食。繁殖季節雄魚會護卵,如有入侵者,雄魚會對入侵者產生攻擊,將其逐出,具領域行為。
為非食用性經濟魚類,水族觀賞魚類。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擬雀鯛科(Family Pseudochromidae)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蚊仔叼牛角--無礙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蚊子叮咬牛角,根本無法叮進去。喻無關緊要。例:佢講這件事情像蚊仔叼牛角--無礙著,毋使恁緊張。(他說這件事情無關緊要,不用那麼緊張。)
|
番仔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端蘸有磷、硫等易燃物品的細小木條,可以摩擦生火,非常方便。是從西洋傳入,故加「番」字,又叫「捽仔火」。
|
乞食仔也有三年好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比喻人運氣不管再怎麼壞,還是會有好運的時候。例:乞食仔也有三年好運﹝又讀kiad2 siid5 e31 ia24 iu55 sam24 ngian11 ho31 iun55南﹞,認真打拚總會有出頭天。(就算乞丐也有三年好運,努力打拚總會有出頭天。)
|
死豬仔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
曳絲鑽嘴(碗米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Gerres filamentosus (Cuvier, 1829)
本種魚體較高呈卵圓型,體色為單調之銀白色,體高為標準體長的1.9~2.2倍,背鰭之第二硬棘延長呈絲狀,為體高之1.1~1.7倍。眼大,口可伸縮自如且向下延伸;前鰓蓋骨完整,鰓被架6個。背鰭之硬棘9,軟條為9~11根,體側具10~12條淺灰色垂直連續短條紋。氣鰾簡單,幽門盲囊少,僅3~4個,尾鰭呈深叉狀。
南日本至印度至西太平洋一帶海域。台灣分布於北部、西部沙泥底沿岸及澎湖海域。
屬亞熱帶及熱帶之小型底棲性魚類,為夜行性魚類,喜棲居於沙地或沿岸內灣之泥地及西南部之海埔地、蚵棚區或河口,有時亦會溯至河流中或礁岩潮池中,對淡水之忍受度高,以底棲之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或吞食沙泥再以鰓耙濾食其中之生物為食,游泳方式特殊,為一游一停之方式。
小到中型食用魚,魚肉味美,但體小多刺,屬高經濟價值之魚類。每年春夏季為其釣期。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鑽嘴魚科(Family Gerreidae),Mojasras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
龜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動物名。身體橢圓而扁,腹、背皆有硬殼。四肢短,頭、尾和腳都可縮入甲殼內。行動遲緩,性耐飢渴,壽命長達百年之上。
|
斑紋鬚鯊或斑鬚鮫(虎仔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Orectolobus maculatus (Bonnaterre, 1788)
眼之前方及下方具肉垂8~10枚;鼻瓣稍分葉;體背不具任何突出物或隆脊。第一背鰭起點約與腹鰭基底後1/3位置相對,鰭高則約等於基底長;兩背鰭間距長於第一背鰭內緣長,而約為第一背鰭基底長之半。體背深色,隱約可見深色之鞍狀斑,整個背部具深色斑點及O型淺色記號,鞍狀斑之間則不具寬的網狀線。
本種於日本沿海、南中國海及澳洲沿海均可發現其蹤跡,臺灣地區則於西南及東北部海域均有漁獲記錄。
分布於溫帶至亞熱帶的近岸珊瑚礁區或岩礁區,棲息水深0~110公尺,為常見的種類。其體表色斑為很好的保護色,特別是當牠停留在砂質海底時很不容易被發現。據稱是夜行性動物,常利用夜間攝食。卵胎生,每胎產仔數最高記錄37尾,交尾季節在7月。以底棲性的無脊椎動物如蟹、龍蝦、頭足類,以及魚類為餌料生物。最大可成長至320公分,一般的體型在150~180公分,雄魚成熟體長60公分左右,胎仔產出體長則約為21公分。
魚肉可供食用,皮可做皮革。是水族館經常飼養的種類之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軟骨魚綱(Class Chondrichthyes),Cartilaginous Fishes
有頜首綱(Superclass Gnathostomata)
板鰓亞綱(Subclass Elasmobranchii)
鬚鮫目(Order Orectolobiformes)
鬚鮫科(Family Orectolobidae),Wobbegons
|
![]() |
貓頭鷹博士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