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籌辦、準備。如:「籌措」。《紅樓夢》第一回:「只是目今行囊路費,一概無措。」
就會消失;此外,感覺記憶對每一收錄訊息有限,即使一眼瞥去視野所及範圍內的刺激項目很多,但所能記憶者也只是其中少數。 短期記憶短期記憶是介於感覺記憶與長期記憶之間的中介記憶(intermediate memory process),又稱為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其容量(sensory span)約為5-9(7加減2)的單位或數字,是非常有限的短期儲存(a short-term store)。儘管與感覺記憶相比,短期記憶中訊息儲存的時間較長,但短期時記憶中的記憶仍是脆弱而容易衰退的,其所記得皆是「當下」發生...
盲人摸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經中常用譬喻來解釋佛理。如《大般涅槃經》中為解釋一般人各自解說佛性,都只是一種片面的看法。有如古代有一個國王,要大臣召聚盲人來摸大象,摸完之後,問每個盲人他們認為大象長什麼樣子,摸到象牙的人說「象長得跟蘿蔔一樣」,摸到象耳朵的人說「象長得跟畚箕一樣」,摸到象頭的人說「象長得跟石頭一樣」,摸到象鼻的人說「象長得跟杵一樣」,摸到腳的人說「象長得跟木製的臼一樣」,摸到背的人說「象長得跟張床一樣」,摸到肚子的人說「象長得像個甕一樣」,因著每個人摸到的部位不同,而對象的外觀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實他們摸到的都是象,也都不是象。象在此指佛性,而盲人則是指芸芸眾生,若是有人執著於某些行為或文字才是真正的佛性,...
見獵心喜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代思想家程顥在十六、七歲時,非常喜歡打獵,常常到郊外從事這樣的活動,享受在田野中追逐獵物的快樂。但隨著年紀增長,加上忙著求學作官,能像年輕時外出打獵的時間越來越少,便以為自己對這項活動不再感到興趣了。但他的老師周敦頤卻說:「要改掉舊習談何容易?現在你只是將這個喜好隱藏起來,等哪天又有機會接觸到,你就會像從前一樣喜歡它了。」果真在十二年後,程顥有天在回家的路上,看見有人在打獵,不禁勾起他的回憶,想起從前打獵的快樂,一時不禁技癢,也想下去試試。〈周子遺事〉裡就記載了這件事,說程顥「在田閒見獵者,不覺有喜心」,後來「見獵心喜」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舊習難忘,看見有人在做自己所愛好的事情,便...
不寒而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陽。寧成也知道義縱的手段強硬,不想得罪他,於是在義縱上任之時,帶領眾人在路旁恭敬地迎接。義縱知道寧成只是想要拉攏自己,就對他不理不睬。上任之後,義縱著手收集寧成犯罪的證據,逮捕寧成,將他家的人全部殺掉,財產也充公,致使當地的兩大富豪孔氏和暴氏,害怕自己的罪行也被義縱揭發,嚇得搬離了南陽。後來義縱又升為定襄太守。該地治安不好,所以義縱一到定襄,先將牢中兩百多名囚犯改判死刑,又將曾前往探監的親友也抓起來,說這些人企圖為犯人開脫,全部處死,一天之內就處死了四百多人。定襄的人民聽到了這個消息後,即使天氣並不冷,竟都害怕得發抖起來。後來「不寒而慄」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內心恐懼極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6.討好、巴結。如:「奉承」。宋.無名氏《梅妃傳》:「力士方奉太真,且畏其勢。」《儒林外史》第一○回:「晚生只是個直言,並不肯阿諛趨奉。」
心不在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二二齣:「你新絃既撇不下,還思量那舊絃怎的,我想起來,只是你心不在焉,特地有許多說話。」
酒肉朋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只知聚在一起吃喝玩樂,而不能相互砥礪、患難與共的朋友。元.關漢卿《單刀會》第二折:「關雲長是我酒肉朋友,我交他兩隻手送與你那荊州來。」《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四:「終日只是三街兩市,和著酒肉朋友串哄,非賭即嫖,整個月不回家來。」也稱為「酒肉兄弟」。
弄巧成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得心應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心應手」原作「得手應心」。先秦大哲學家莊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曾經說過一個故事:有一天齊桓公在堂上讀書,有個工匠輪扁在堂下做車輪。輪扁看到桓公讀書十分專心,就放下工具,走上堂去,向桓公問道:「您讀什麼書呢?」桓公就生氣地說道:「國君讀書,你一個小小的工匠也敢過問!」輪扁回答道:「臣不敢,臣只是從臣工作的角度來看,臣要將輪子裝上車軸時,如果車輪太鬆車軸就不牢,太緊的話就裝不進去。只有不鬆不緊,才能製作出一個好輪子,這完全依靠熟練的技巧,心裡怎麼想,手便能怎麼做,這其中的技術,都是經驗的累積,無法用言語文字說得很明白。我無法傳授給我的兒子,我的兒子也無法從我身上領會。古人的經驗和智慧也是如...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