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92.5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分崩蕩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分崩離析」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孔子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門後學記錄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間的問答之語,而成《論語》一書,其中可見孔子思想的脈絡,以及他的治學方式。在〈季氏〉篇中記載,由於季氏要攻打顓臾,所以輔佐季氏的子路和冉求來請教孔子的意見。孔子回答:「一個國家如果財富平均,人民就不虞匱乏;如果上下和睦,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之內沒有禍亂,就不會傾覆。如果他國的人民不服,那就以德行感化他們,使他...
專愎自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剛愎自用」之典源,提供參考。 #《左傳.宣公十二年》1>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2>南轅反旆3>,伍參4>言於王曰:「晉5>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6>剛愎7>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8>何?」王病9>之,告令尹,改乘轅10>而北之,次11>于管12>,以待之。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 (2) 令尹:春秋時,楚國的執...
開布誠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合作型早期療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央或地方層級所設的早期療育推動委員會或推動小組,也屬類似的設計。由此觀之,合作型早期療育服務方案多屬從政策制定、資源配置、及責任分派的層次,去安排特殊幼兒的早期療育服務過程與內容。比較理想的組織型態也許是合議委員會和主導單位的結合運用,如此不僅可以集思廣益,也比較可以具有執行的帶動力量。合作型早期療育服務方案最重要的優勢,應該是對已有的療育資源可以做充分統籌與整合的運用,同時對特殊幼兒及其家庭的醫療、教育、福利等各方面的需求,也比較可能有效的滿足。這種合作型的服務型態,最常見於人口眾多或人口分布較廣的地方,如臺北縣即是一...
不謀同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不謀而合」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書.卷一○○.敘傳上》囂問彪曰:「往者周亡,戰國並爭,天下分裂,數世然後乃定,其抑者從橫之事復起於今乎?將承運迭興在於一人也?願先生論之。」對曰:「周之廢興與漢異。昔周立爵五等,諸侯從政,本根既微,枝葉強大,故其末流有從橫之事,其勢然也。漢家承秦之制,並立郡縣,主有專己之威,臣無百年之柄,至於成帝,假借外家,哀、平短祚,國嗣三絕,危自上起,傷不及下,故王氏之貴,傾擅朝廷,能竊號位,而不根於民。是以即真之後,天下莫不引領而歎,十餘年間,外內騷擾,遠近俱發1>,假號雲合2>,咸稱劉氏3>,不謀而同辭。方今雄桀帶州城者,皆無七國世業之資。《詩》云:『皇矣...
網路輔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網路輔導(Internet counseling)目錄1 定義2 內容說明3 關鍵字4 參考資料 定義隨著人類知識與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因而改變知識的傳統本質,而將知識視為一種新的資產、競爭力與優勢,整個社會朝向以學習為競爭力之發展趨勢,在此等趨勢的推波助瀾之下,從政府到民間莫不積極投入推動知識管理以提昇組織效能的運動,而身負生產與傳播知識功能的學校機構,自不能跳脫此一運動,學校組織亦要能快速地適應社會變遷,提昇組織內的學習品質並源生競爭優勢的動力,進而產出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材,而透過改變組織內部的管理模式,以建立快速、有...
亮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堅貞正直。《後漢書.卷六一.左周黃列傳.周舉》:「朝廷以舉清公亮直,方欲以為宰相,深痛惜之。」《舊唐書.卷一八五.良吏列傳下.張知謇》:「知謇敏於從政,性亮直,不喜有請託求進、無才而冒位者。」
六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唐宋時科舉取士的六種科目:(1)唐代舉士分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為六科。見《唐六典.卷四.尚書禮部》。(2)宋景德、天聖年間以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博達墳典、明於教化;才識兼茂、明於體用;詳明政理,可使從政;洞識韜略,運籌決勝;軍謀宏遠,材任邊寄為六科。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3)宋紹興時以文章典麗、節操方正、法理該通、節用愛民、剛方豈弟、智勇絕倫為六科。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九.制度類》。
見義喜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見義勇為」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孔子是春秋的賢人,於魯國從政時,魯國大治。後因政治理念與國君不合,周遊列國十三年,卻未受到其他國君的重用。晚年返回魯國,致力於古代典籍的整理,並且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開平民教育的先河,門下有弟子三千人。孔子十分強調「勇」的重要性,例如在《論語.憲問》中,孔子曾說︰「仁者,必有勇。」意思就是說,仁者重視正道而輕忽生命,見到合乎正道的事情,一定會勇於實行。又說「勇者不懼」,即是說勇敢的人無所恐懼。而在所引典源《論語.為政》中,孔子則說︰「見義不為,無勇也。」綜上所述,可知一個君子如果見到正道所當行之事,必然會勇敢地去做,要是因為害怕而不去做,那就不配...
優游不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優柔寡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的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