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76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推誠布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開誠布公」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政治家兼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耕讀,劉備聽說他的才能,於是三顧茅廬,登門請求諸葛亮出來從政。諸葛亮執政期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陳壽在《三國志》的〈諸葛亮傳〉中,對諸葛亮非常推崇,他讚揚諸葛亮在當丞相時,能夠「開誠心,布公道」,以真心對待部屬,處事大公無私,所以受到大家的愛戴。即便他「用法嚴峻」,但人民雖畏懼卻沒有怨言。軍政大權都操在他的手中,但後主對他絲毫不疑。因此,陳壽認為他是跟管仲、蕭何差不多的人物。後來「開誠布公」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誠意待人,坦白無私。
返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到故鄉。如:「春節連假開始,車站返鄉的人潮不斷。」
日本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代詳細內容請參考各時代區分項目(各節開頭的超連結)。「明治時代」以後用建元年號作為概括的時代區分,從政治史、文化史來看,是缺少學術根據的。目錄1 日本歷史1.1 時代区分1.2 概説1.2.1 旧石器時代1.2.2 縄文時代1.2.3 弥生時代1.2.4 古墳時代1.2.5 飛鳥時代1.2.6 奈良時代1.2.7 平安時代1.2.8 鎌倉時代1.2.9 南北朝時代1.2.10 室町時代1.2.11 戦国時代1.2.12 安土桃山時代1.2.13 江戸時代1.2.14 明治時代1.2.15 大正時代1.2.16 昭和時代...
日本歷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時代詳細內容請參考各時代區分項目(各節開頭的超連結)。「明治時代」以後用建元年號作為概括的時代區分,從政治史、文化史來看,是缺少學術根據的。目錄1 日本歷史1.1 時代区分1.2 概説1.2.1 旧石器時代1.2.2 縄文時代1.2.3 弥生時代1.2.4 古墳時代1.2.5 飛鳥時代1.2.6 奈良時代1.2.7 平安時代1.2.8 鎌倉時代1.2.9 南北朝時代1.2.10 室町時代1.2.11 戦国時代1.2.12 安土桃山時代1.2.13 江戸時代1.2.14 明治時代1.2.15 大正時代1.2.16 昭和時代...
勛猷共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艾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年五十則可做官從政。語本《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服官政。」後指五十歲。北周.王襃〈太保吳武公尉遲綱碑銘〉:「及年踰艾服,任隆臺袞。」
克里米亞戰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托波爾失陷,1856年初俄國接受和平協定。克里米亞戰爭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現代化戰爭",它從軍事上和從政治上改變了歐洲列強之間的地位和關係。在19世紀的歐洲歷史中,它與隨後的巴黎和約是繼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後的第二大重要外交事件。在克里米亞戰爭中鐵甲船和現代的爆炸性的炮彈第一次被使用。它也是歷史上第一次壕溝戰和靜止戰。電報首次在戰爭中被使用,火車首次被用來運送補給和增援。戰地記者首次參加並可以在同日將戰況報告給家鄉的報紙。由於一個英國軍官的錯誤,使得在一次不到20分鐘的攻擊行動中,就造成了約900名英國騎兵的喪生(之後...
張九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想派別與宗教派別的影響與傳播。1.三教並重觀念張九齡對宗教的態度首先是三教並重。如果說作為統治階層,從政治的需求出發而無法將宗教定於一尊,需要儒釋道同時服務於政治統治,統治集團出台一系列的政策表現出三教並重。而作為一個的文人,他對於儒釋道這樣具有完全不同的宗旨的宗教往往會偏重於對其中某一宗教的信仰,即算是他可能會受到三教的不同程度、不同層次的影響,他也會主動地調和學理矛盾,調試心態,而且盡量以某一宗派為主。2.實用主義的宗教觀張九齡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表現在他的政治思想和經濟思想中亦是如此。其三教並重的思想出發點即是源於實...
柔茹寡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優柔寡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優柔寡斷」原作「柔茹寡斷」,典源出自《韓非子.亡徵》。〈亡徵〉篇,顧名思義就是滅亡的徵象,韓非在這篇中所論述的是國家將要滅亡的徵兆和跡象,他從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外交等各方面深入考察,從中識別徵兆,分析導致亡國的原因,多達四十餘條,這是他總結歷代治亂興亡的結果。一個國家,如果君主的權力、領土小,而諸侯、大夫們的權力、封地大,那就可能滅亡。忽視法律禁令而致力於權謀智計,荒廢內政,必須倚靠外援的國家,可能滅亡。官吏喜好研究私家學術,貴族子弟們愛好爭論是非,商人在國外屯積財貨,而人民卻在國內忍受窮困的國家,可能滅亡。喜好修建宮室臺榭,經常勞動百姓、消...
爭權奪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爭取權勢,奪取利益。[例]從政者若只知爭權奪利而罔顧人民福祉,必遭百姓唾棄。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