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71.517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七零八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明.無名氏《贈書記》第七齣:「老身把失賊事情,報與小姐得知。小姐不介意,只是見那書籍七零八落了,到有些動情。」
遺臭萬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遺臭萬年」原作「遺臭萬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一類是以《世說新語》為代表的志人小說。劉義慶(西元403∼444),南朝宋彭城人。為劉宋宗室,襲封臨川王。為人寡欲淡,雅好文史,不少的文人名士都聚集在他門下。著有《幽明錄》、《宣驗記》、《世說新語》等。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政局動盪,許多文人名士不能重務實而崇尚清談,品評人物之風盛行。《世說新語》就是記述當時文人名士的言談、風尚、軼聞和遺事,反映了各種人物的風貌。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每類收若干則,全書共有一千多則。書中除了反映士人們的思想言行,以及上層社會的生活面貌外,更善用了比喻、對照、誇張、描繪等文學修辭技巧。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樂樂器,為弦樂器的一種。如:「古箏」、「箏樂」。
風箏:一種以紙黏在紙架上製成的玩具,可用線牽住放於空中飛動。現今材料已不只限於紙,也有用塑膠或其他材料製成的。
得其所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得到合適的棲身處所。後用以形容安、適意或形容稱心如意、得意自在的樣子。語出《孟子.萬章上》:「昔者有饋生魚於鄭子產,子產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則洋洋焉,攸然而逝。』子產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也作「得其所」。
史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趙襄子),聶政(刺俠累),荊軻(刺秦始皇) 史記卷八十七 李斯列傳 第二十七-李斯 史記卷八十八 蒙列傳 第二十八-蒙 史記卷八十九 張耳 (漢朝)|張耳陳餘列傳 第二十九-趙王張耳 (漢朝)|張耳,陳餘 史記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傳 第三十-魏豹,梁王彭越 史記卷九十一 黥布列傳 第三十一-淮南王黥布 史記卷九十二 韓信|淮陰侯列傳 第三十二-淮陰侯韓信 史記卷九十三 韓王信|韓信盧綰列傳 第三十三-韓王信,燕王盧綰,陽夏侯陳豨 史記卷九十四 田...
輕諾寡信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輕諾寡信」一語,出自《老子》一書。「諾」是指承諾,「信」是指信用,意思是輕易許下承諾,往往很難做到。《老子》是春秋時楚國的李耳所著,主張無為之說,闡述道、德的意義。在第六十三章中講述人應有的行事原則,不刻意、不生事、安於淡。將小看作大,大看作小,對仇人報之以德。困難的事要從容易的地方下手,大事要從小處著眼,因為天下的難事都是從容易之處開始,而大事也都是從小處發起。因此聖人不會等問題變大後才去處理它,因此總能成大事。輕易許下諾言的人一定很難守信用,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就會常常遭遇困難。所以聖人不會看輕任何事,做事嚴謹仔細,然後就不會有困難的事發生了。後來「輕諾寡信」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
安分守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安分潔己注音︰ㄢ ㄈㄣˋ ㄐ|ㄝˊ ㄐ|ˇ漢語拼音︰ān fèn jié jǐ釋義︰猶「安分守己」。見「安分守己」條。 01.宋.秦觀〈雜說〉:「若夫於進取、安分潔己者,蓋有取焉爾。」 參考詞語︰循理安分注音︰ㄒㄩㄣˊ ㄌ|ˇ ㄢ ㄈㄣˋ漢語拼音︰xún lǐ ān fèn釋義︰猶「安分守己」。見「安分守己」條。 01.宋.蘇軾〈與章子厚書〉︰「某昔年粗亦受知於聖主,使少循理安分,豈有今日。」 參考詞語︰安分守拙注音︰ㄢ ㄈㄣˋ ㄕㄡˇ ㄓㄨㄛˊ漢語拼音︰ān fèn shǒu zhuó釋義︰猶「安分守己」。見「安分守己」條。 01.清.顧炎武〈覆智栗書〉︰「賢姪今日惟有善事...
隻手遮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一手遮天」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李斯,楚國人,入秦為相。他助秦始皇廢除封建,確立郡縣制,建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後來秦始皇在沙丘平召駕崩,李斯和趙高合謀假造詔書,賜死扶蘇,殺害蒙,立昏庸無能的胡亥為秦二世,為自己的專權打下基礎,也為秦朝的滅亡埋下禍根。後為趙高所害,被腰斬於咸陽市。唐代詩人曹鄴讀《史記.卷八七.李斯列傳》後,寫了一首〈讀李斯傳〉詩,有云:「難將一人手,掩得天下目。」即是說李斯倚仗權勢,混淆是非,欺上瞞下,妄想以自己的手遮盡天下人的耳目。「一手遮天」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玩弄權術、瞞上欺下的行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檢舉、揭發不法行為。如:「彈劾」、「糾劾」。《史記.卷八八.蒙傳》:「太子立為二世皇帝,而趙高親近,日夜毀惡蒙氏,求其罪過,舉劾之。」
箕山之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相傳堯欲將天下讓給許由,許由不受而避居箕山。故後以箕山之志指隱居避世,不慕虛榮的高尚志節。《文選.曹丕.與吳質書》:「而偉長獨懷文抱質,惔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謂彬彬君子者矣。」也作「箕山之節」。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