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15.62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鼓子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表演者以坐唱為主,並兼操作樂器。伴奏樂器有三弦、琵琶、月琴、箏等彈撥樂器與檀板、八角鼓等打擊樂器。也稱為「大調曲子」。
揚州清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江蘇揚州地區的曲藝。由一至數人演唱,多數只唱而不說,以二胡、琵琶、四胡等伴奏。所唱的曲牌有滿江紅、剪剪花、梳妝臺等,曲目都為短篇。
岔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岔曲為中國北方曲藝單弦演唱中的一部分,源於清初滿族八旗子弟的日常娛樂,乾隆時期流行於北京。屬於八角鼓中較原始且常用的曲牌聯套體的曲調,多置於曲頭和曲尾,可單獨演唱,多分為平岔、慢岔、起字岔、垛字岔、西岔、數岔等多種曲調。清末民初以後,岔曲常作為單弦演員在演唱正式曲目之前加演的小段。
淮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起源於淮陰、鹽城、阜寧一帶的劇種。由當地民間曲藝門談詞和敬神的香火戲相結合,並吸取了徽劇的表演方法和劇目發展而成,有一百多年歷史。現僅流行於江蘇北部、上海及安徽的部分地區。
金錢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四川和貴州的曲藝。一個人或兩人演唱,演唱者左手執兩塊竹板,右手執一塊,邊打邊唱,每唱一段則略有拖腔。為增強音效,其中一塊竹板嵌有銅錢之類的金屬片,故稱為「金錢板」。
木板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曲藝。原為流行於河北農村的鼓書,後流入北平、天津等地。早期僅演員自擊木板和書鼓演唱,後增加三弦伴奏。清末經剃寶全改革,發展成為京韻大鼓。因演唱者多帶保定、滄州口音,故也稱為「怯大鼓」。
聯珠快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代一種北方曲藝。起源於道光中葉,演唱者多為滿清子弟。此種曲藝的體製十分特殊,多用詩篇、書注頭、春雲板、流水板、說白、詩白、聯珠調等項目形式,且末了定以「聯珠調」結束,故名「聯珠快書」。後由於政治因素,被吸收為滿清軍中演唱的八角鼓凱歌,用來激勵軍中將兵士氣。也稱為「子弟快書」。
好力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蒙古族的曲藝。參見「好來寶」條。
樂亭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中葉一種起源於河北省樂亭縣的曲藝,流行於樂亭、唐山及華北地區。表演形式為一人左手擊鐵板,右手擊鼓演唱,另以三弦或四胡、笛子、二胡等樂器伴奏。分為東路和西路兩派,東路以樂亭為中心,音調高亢;西路以唐山為中心,唱腔婉轉,節奏富變化。
什不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曲藝演唱的形式。演唱時,由歌者二、三人各執竹板、小鑼、小鑔等樂器,分飾旦、丑兩種角色;另有一人專司其他各種樂器,如單皮、堂鼓、鐃鈸、冬字鑼、疙瘩鑼等。因又唱又打閑不住,故稱為「什不閑」。也作「什不閑兒」、「什不閒」。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