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46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民間文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民間創造,並廣泛流傳於民間的口頭文學。如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曲藝、戲曲、歌謠等,皆屬民間文學的範圍。
開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江浙一帶彈詞曲藝的小唱段,原在正書演出前加唱,以為定場,與正文無關。現已獨立,分對口、群唱、小組唱、對白開篇等。其中以蘇州彈詞開篇最有特色,如宮怨、新木蘭詞。
梆子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地方戲曲腔調。因演唱時以梆子加強節奏,故稱為「梆子腔」。起於大陸地區的陝西,盛行於北方。音樂風格高亢激越,文詞通俗易懂,使戲曲藝術更加群眾化。簡稱為「梆子」。
三俠五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係清人根據曲藝藝人石玉崑之唱本改編而成,一百二十回,原名忠烈俠義傳。敘貍貓換太子、包公斷案及三俠五鼠等故事。
慢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戲曲、曲藝唱腔的板式。速度慢,字少腔多,由若干組曲調細緻委婉的句子組成。宜於表現人物內心複雜的情感,常用於抒情或敘事。
平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4.流行於浙江省紹興、上虞、諸暨一帶的一種曲藝,屬彈詞類,音樂風格典雅清幽,文靜優美。
數來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流行於北方各地的曲藝。由一人或兩人手執竹板或繫以銅鈴的牛髀骨一邊打拍,一邊說唱。最初藝人沿街說唱,都是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後進入小型劇場演出,說唱內容方面有所變化,部分藝人演唱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
走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種曲藝表演的形式。表演者邊唱邊舞,有大動作的走場,故稱為「走唱」。如北平的蓮花落、天津的蕩調、東北的二人轉等曲種。
滑稽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滑稽方式表現人物的地方戲劇。對日抗戰時由江南的滑稽曲藝獨角戲發展而成,特點是運用各種戲曲曲調和各地方言,以高度誇張的手法來逗趣觀眾,擅長表現現代生活。
京韻大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流行於大陸河北、東北、華東地區的一種曲藝。以木板大鼓結合清音子弟書,並吸收平劇、梆子及其他說唱藝術等發展而成。起初多演唱長篇,後主要演唱短篇,只唱不說。唱詞基本為七字句,唱腔主要有起板、平腔、快板等。一人演唱,自擊鼓、板,以三弦、四胡、琵琶等為伴奏樂器。因自清代起流行於北平、天津二地,故也稱為「京津大鼓」。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