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5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有名無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指名聲、名義,「實」指實際的情形,名和實如果一致,那就是「名副其實」,但是如果空有虛名,卻沒有實際的權力或能力,那就是「有名無實」了。在所引典源《國語.晉語八》中,記載了一個故事:有一天,晉國的大夫叔向去拜訪韓宣子。韓宣子是晉國的六卿之一,地位非常顯赫,但是他卻憂慮自己貧困。聽了韓宣子的話之後,叔向卻向他道賀。韓宣子覺得很訝異,便問道︰「我有公卿之名,卻沒有公卿之財,想跟各位公卿贈送財物都沒有辦法,你為何要恭賀我呢?」表示韓宣子雖然身為公卿,但是卻無公卿的財富。在《管子.明法解》也有類似的用法,說明一個英明的君主,能善用人才,百官各司其職,讓國家長治久安。但是一個昏庸的君主,雖然有很多的...
沉默螺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致個人在任何時候都會試圖評估意見氣候。 公眾的行為會受到民意評估的影響。第一個假設認為社會擁有一定的權力,會用孤立的方式威脅那些不和多數人保持一致的人。第二個假設提出,人們在不斷地評估意見氣候,個體會從兩個來源獲得關於民意的資訊:個人觀察和媒體。個人觀察會使用一種稱之為準統計官能的能力,錯誤的觀察稱為多數的無知。第三個假設是公眾的行為受到他們對民意評估的影響。公眾要麼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要麼保持沉默。 重要概念 準統計官能(quasi-statistical organ )當人長久處在媒體訊息之下,久而久之自然會具備一...
文化再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學校崇尚中上階級的價值取向,讓家庭背景良好的學生,不管在語言文字的表達及儀態風度的表現,均較之社經地位低的學生來得優越。1. 教學的行動:即象徵暴力,藉由文化專斷的強制實行,以專斷的權力完成之。教學行動其實反映宰制階級的利益,除了消極地排除某些觀念外,更要積極地灌輸某些價值,因此所保留或排除的內涵,其實文化專斷地執行象徵暴力之結果。2. 教學的權威:教學行動便蘊含權威的要素,在運用具相對自主性,讓教學行動得以運作順利。教學權威是一種專斷的權力,執行...
人權教育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強調公民素質培養與人權教育議題相互契合。因此,人權教育議題相當適合融入社會學習領域九項主題軸,尤其「權力、規則與人權」、「全球關連」及「自我、人際、群己」這些主題軸,更與人權教育議題密切相關。課程設計者應將人權教育議題適切規劃在社會學習領域中探討,協助學習者有更深刻的學習經驗。 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透過「審美與理解」能力的培養,可擴展學習者的多元文化思考態度,也可以和人權議題的「文化權」結合。此外,透過藝術與人文課程的「探索與表現」,以及「實踐與應用」等能力展現,課程設計者也可以轉化這些課程,協助學生觀察、探索周遭的人權議...
余光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上亦自覺為蜀人。曾自言:「大陸是母親,台灣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歐洲是外遇」。辛在台,〈一個附庸於政治權力的投機詩人〉,《自由時報》,2007年7月5日。現國立中山大學講座教授,擅新詩、散文,旁及評論、翻譯,出版著譯凡五十種,其中散文有十種,作品列入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及設有華文課程的大學、中學的教科書。余氏行文精煉,發人博思,故坊間也有不少其作品之評析。中文造詣深為人讚,如香港作家林沛理稱之為:「語言的魔術師」、「香江第一才子」陶傑許之為「用中國文字意像之第一人」,且其精通英語及多種外文,包括德語、西班牙語等。曾任香港中...
勢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權力、威勢。《漢書.卷三○.藝文志》:「春秋所貶損大人當世君臣,有威權勢力,其事實皆形於傳,是以隱其書而不宣,所以免時難也。」《文明小史》第三五回:「他們仗著外國人的勢力,就這樣欺壓自己人。」
權利救濟請求權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意見之權利。(二)訴願訴願係指人民對於中央或者地方機關之行政處分或不作為,認為違法或不當,致使損害其權力或利益者,則可像原處分機關之上級機關提起訴願,確實審查該訴願並為決定。(註2) 參考書目註1:許育典,<難以預料的權利救濟請求權>,《台灣法學雜誌》,166期, 2010年12月,頁217-221。註2:許育典,《憲法》,台北:元照,2011年9月五版,頁301-311。 關鍵字中文關鍵字:權利救濟請求權
組織再造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增進其競爭力(李之法,2008)。 學校組織再造的重要層面學校本位管理教師專業自主家長教育選擇權校務權力分享 組織再造原則(引自蘇松郎,2007)民主性原則:學校組織結構再造,首重民主參與的過程,換句話說,一個學校組織再造之訂定,固然有其國家發展之文化歷史的依據,但是反映當時社會演進之需求,亦是急切需要的,若能讓各階層代表皆有表示意見的機會,則所研訂之學校組織再造功能,應更能滿足國家及社會之教育需要。分表現了民主性的原則。發展性原則:學校組織再造之擬訂,必須配合社會變遷及國民教育發展之需要,因此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不斷...
道德兩難問題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郭耳堡(L.Kphlber)道德發展理論。皮亞傑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從不關切任何規範(無律期),到懼怕權力和權威而遵守規範(他律期),最後發展到能自動遵守規範和表達他所認定的規範(自律期),此時不會盲目迷信權威,行無對錯不僅視其行為後果,且考慮當事人的行為動機。柯柏格承襲皮亞傑的觀點並加以發揚光大,進而提出三時期六階段的道德發展理論,第一期為道德成規前期(preconventional level)約從幼稚園到小學低中年級,又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避罰犯服從導向(避免處罰服從規範),第二階段為相對功利導向(為行為後果得到...
政教分離與政教合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政治是一種權力分配的過程,而政治與宗教間的關係是統一或互不相干,其國家律法之建立是依據宗教教義或民意等,對國家的制度及其施行有相當大的影響。註1 政教分離政教分離(the separation of church and state)係指政治與法律上之概念,當一國宗教與其國家、政府統治權力上彼此間有所分割即屬之,而此概念最早確立於美國憲法中,其內容強調「國會不可立法確立國教或禁止個人宗教信仰上之自由」,如《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中明文規定:「國會不得...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