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曠然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豁然通曉。《後漢書.卷二九.申屠剛傳》:「此天所以遣告王者,欲令失道之君,曠然覺悟。」
早迷晚寤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年少時誤入歧途,到老才覺悟。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朱雲亦四十,始學易、論語;皇甫謐二十,始受孝經、論語,皆終成大儒,此並早迷而晚寤也。」
佛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佛的敬稱。佛教認為佛法慈悲廣大,能覺悟眾生,像日一般突破黑暗,遍照大地,故稱。南朝梁.簡文帝〈大法頌〉:「佛日出世,同遣惑霜。」元.吳昌齡《東坡夢》第四折:「此一炷香願法輪常轉,佛日增輝。」
防微慮萌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防微杜漸」之典源,提供參考。 ※漢.丁鴻〈日食上封事〉(據《後漢書.卷三七.桓榮丁鴻列傳.丁鴻》引)人道悖於下,效驗見於天,雖有隱謀,神照其情,垂象見戒,以告人君。閒者月滿先節,過望不虧,此臣驕溢背君,專功獨行也。陛下1>未深覺悟,故天重見戒,誠宜畏懼,以防其禍。《詩》云:「敬天之怒,不敢戲豫2>。」若敕政責躬,杜漸防萌,則凶妖銷滅,害除福湊3>矣。夫壞崖破巖之水,源自涓涓;干雲蔽日之木,起於蔥青。禁微則易,救末者難,人莫不忽於微細,以致其大。恩不忍誨,義不忍割,去事之後,未然之明鏡也。臣愚以為左官外附之臣,依託權門,傾覆諂諛,以求容媚者,宜行一切之誅。 〔注解〕 (1) 陛下:...
大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澈底覺悟。《莊子.齊物論》:「且有大覺,而後知此其大夢也。」《淮南子.俶真》:「今將有大覺,然後知今此之為大夢也。」
弄巧翻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此處所列為「弄巧成拙」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馬祖道一,俗姓馬,世人稱為馬祖,是中國禪宗史上最有聲望的人物之一。馬祖的禪法主要圍繞著人達到覺悟解脫的心性依據和應當如何對待修行的問題。馬祖以「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大力弘揚禪風。馬祖除了上堂示眾的普說之外,對眾多弟子採取靈活多樣的教誨引導方法。在《五燈會元》中有一段記載馬祖和龐居士的對話,大意是說馬祖對龐居士自認為已經領悟本來面目,沒有表示認可,只是眼睛往下看;對於說自己善彈無弦之琴表示默許,所以將眼睛往上看。馬祖以動作回答,讓龐居士自己省悟。龐居士覺得自己本想賣弄聰明,結果反而做了蠢事,實在是弄巧成拙。後來「弄巧成拙」被用來比喻枉費心機。
三藐三菩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用語。為梵語samyaksaṃbodhi的音譯。意譯為正等正覺。佛教謂最究竟的覺悟。《妙法蓮華經》卷二:「若我等待說所因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必以大乘而得度脫。」也作「正等菩提」、「三耶三菩提」。
第一義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佛教上指深奧而無出其右的妙理。為聖者所覺悟的真實。參見「二諦」條。《中論》卷四:「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不得第一義,則不得涅槃。」
成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佛教謂修行者證得圓滿覺悟的境界。《阿育王傳》卷五:「魔言:『以何因緣,我從忍辱仙人已來乃至成佛,所作惱亂,恆見慈愍而不加害?』」
後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較晚覺悟事理的人。《孟子.萬章上》:「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