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251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孔雀東南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詩名。古樂府詩,作者不詳。敘述焦仲卿因其妻不能容於母親而逼其仳離,終致雙雙殉情的悲哀故事。以詩中首句而得名。原題為「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為我國長篇敘事詩傑作。
朱少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惘、憂傷的主題和素雅、優美的語言,而被讀者稱之為「台灣的村上春樹」。  1999年,朱少麟完成第二部長篇小說《燕子》,一出版也立即引起轟動,發行了10萬冊,並成了一個出版現象。在台灣一般發行5萬冊就屬於暢銷書作家,而用純文學的寫作方法創作的小說卻發行到10萬冊,這簡直就是出版界的一道風景。更具傳奇性的是,出版第二部長篇小說《燕子》之後,朱少麟即閉門在家潛心創作第三部小說,以塞林格式的不曝光、不接受採訪的迥異風格獨立於台灣文壇。  袁瓊瓊:「閱讀朱少...
林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天補恨錄》,林紓、毛文鐘合譯(1924) 評價胡適在《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文中提到:「古文不曾做過長篇的小說,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一百多種長篇的小說。古文裡有很少滑稽的風味,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歐文和狄更斯的作品。古文不長於寫情,林紓居然用古文譯了《茶花女》與《迦因小傳》等書。古文的應用,自司馬遷以來,從沒有這種大的成績。」
金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商周秦漢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銘文形式及字體隨著時代變易而有不同風貌。一般說來,商器上的文字不多,直至商末始有較長銘文出現,字體則與甲骨文相似。西周的銘文字體漸勻稱齊整,字數增加,多記載賞賜、戰爭、契約、交換、贈送、賠償等情形。戰國末年,銘文字體漸和小篆相近,字數大減,多只鑄刻督造者、鑄工和器名等,秦漢金文形式亦秉習此風,長篇鉅製已難見到。也稱為「鐘鼎文」。
紀伯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後逐漸轉為以寫散文詩為主。他的小說幾乎都用阿拉伯文寫成,有短篇小說集《草原新娘》、《叛逆的靈魂》和長篇小說《折斷的翅膀》等。散文有《音樂短章》,散文詩集有《淚與笑》、《暴風雨》,詩集有《行列聖歌》,以及《珍聞與趣談》、《與靈魂私語》等。他用英文寫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瘋人》。此後陸繼發表散文詩集《先驅者》、《先知》《沙與沫》、《人之子耶穌》、《先知園》、《流浪者》等,以及詩劇《大地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先知》被認為是他的代表作,作者以智者臨別贈言的方式,論述愛與美、生與死、婚姻與家庭、勞作與安樂、法律與自由...
高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來自影視改編,其中《胡雪巖》、《慈禧全傳》、《鐵面御史》、《李娃》等都已經被改編為影視劇、廣播小說、長篇彈詞,讀者遍及全球華人世界。其中代表性作品有《胡雪巖》三部曲、《慈禧全傳》、《紅樓夢斷》全集等。高陽的作品中對於清代歷史有著獨特的研究深度,也是他最為拿手的部分。他也是著名的紅學家。出版家霍寶珍曾言:「中國大陸有十一億人口,也沒有出過一個高陽。」 關於作家「高陽所撰寫的歷史小說,必定是以史實為基礎,考據精詳,虛實相生,使所撰的人物躍然紙上,栩栩如生,尤其令人欽佩的是他博覽群書,對於歷史的興亡,政治的成敗,乃至於宦海浮沈...
夏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芳草天涯》(話劇)3945,重慶美學出版社《劫余隨筆》(雜文集) t948,香港海洋書屋《春寒》(長篇小說)1949,人間《蝸樓隨筆》(雜文集)1949,人間《夏衍劇作遜1953,人文《考驗》(話劇)1955,人文《寫電影劇本的幾個問題》(評論集)1959,電影《夏衍選集》1959,人文《雜文與政論》(雜文集)1959,北京《電影論文集》1961,電影《夏衍近作》1980,四川人民《夏衍雜文隨筆集》1980,三聯《劫後影談》(評論集)1980,電影《夏衍論創作》(評論集)1982,上海文藝《雜碎集》(評論集)1983,...
李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了其作品的主題和內涵。1963年以短篇小說《苦水坑》榮獲「自由談」徵文首獎,1962年之後,中短篇、長篇等作品大量產生,1978年開始執筆的《寒夜三部曲》乃繼鍾肇政的大河小說之後的另一部巨構,全書以日本佔據臺灣前後五十年的歷史為背景,以彭、劉兩大家族三代人的悲苦生活以及反日抗爭為主線,小說裡利用大量的歷史事件,穿插、創設,使整部小說有著小說與歷史的雙重趣味。其『寒夜三部曲』第一部《寒夜》,也率先由公共電視台改編為第一部客語文學連續劇,於2002年三月播出。曾任總統府國策顧問。 關於作家李喬創作文類以小說為主,兼及論述、散...
邱妙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亡掀起了台灣文壇一陣驚愕,至今無法確定為何自殺,在死後除了留下傳奇性的色彩,也於同年10月,她的首部長篇小說《鱷魚手記》獲得時報文學獎推薦獎。1997年2月台灣同志首次舉辦十大夢中情人票選活動,邱妙津獲得女同志夢中情人的榜首。2000年9月,她的遺作《蒙馬特遺書》不但在上海正式授權出版,也由前衛導演魏瑛娟搬上舞台。邱妙津的死亡,給予後人深深的遺憾。 觀點邱妙津創作的時期正是台灣解嚴初期,開始對同性戀文化進行認同的曖昧階段。在傳統文化長期熏陶和影響之下長大的邱妙津,本身對於同性戀存在著痛苦的認同迷惑,以致她的作品中時常有濃...
於梨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篇小說《揚子江頭幾多愁》獲米高梅電影公司在該校設立的文藝獎第一名。一九六一年開始用中文寫作。次年寫成長篇小說《夢回青河》,回臺灣探親時即在《皇冠》雜誌連載,並在電臺「小說選播」節目中播出,於一九六三年出版。返美後筆耕不輟,一九六七年代表作《又見棕櫚,又見棕櫚》出版,獲嘉新文藝獎小說獎。被譽為「無根的一代」文學代表作。一九六八年起在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遠東系任教中國文學、中文會話,中文作文等課程。一九七七年又任該校中文研究部主任(半年),一九八零年兼任交換計劃顧問。曾回中國大陸探親旅遊。1975年與第一任丈夫返中國訪親,...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