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5.113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三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春秋三傳的簡稱。參見「春秋三傳」條。
2.比喻通曉古事、多才多藝的人。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二○.妓樂》:「昨汴京有孔三傳編成傳奇靈怪,入曲說唱。」《劉知遠諸宮調.第一》:「翁翁姓李,排房最大,為多知古事,善書算陰陽,時人美呼三傳。」
春秋三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合稱。簡稱為「三傳」。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刊正)[九經三傳沿革例],[四庫全書總目卷33.五經總義類]著錄,提要略云:宋岳珂撰。珂字肅之,號倦翁,湯陰人,居於嘉興,岳飛之孫,官至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制署使。
  其目曰書本、字畫、註文、音釋、句讀、脫簡、考異。皆參訂同異,考證精博,釐舛辨疑,使讀者有所據依,實為有加於經學。其論字畫一目,酌古準今,尤屬通人之論。
  岳氏所刊[九經三傳],所據以刊正的,自[唐開成石經]以次,凡23種版本。專屬本經名家,反覆參訂,才命良工入梓。所以不僅因是舊刻,而為藏書家所重,日本山鼎井、物觀等撰[七經孟子考文]即據[相臺岳氏本九經]及日本足利本而成書,傳入中土,收入[四庫全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授、教授。如:「薪傳」、「傳授」、「傳教士」。
轉交、遞送。如:「傳遞」、「傳球」、「傳話」、「傳送」。
散布、輾轉流布。如:「傳播」、「流傳」、「傳染」。
命令人來。如:「傳訊」、「傳喚」、「傳人問話」。
引導。如:「傳電」、「傳熱」。
表達。如:「傳神」、「眉目傳情」。
傳奇:A>離奇而超乎尋常。如:「傳奇人物」、「傳奇故事」。B>唐朝小說以傳奇為名,後人則泛稱唐人文言小說及模仿其體例的作品為「傳奇」。C>宋元戲文、諸宮調,以及元人雜劇常取材自唐人傳奇,故泛稱此類敷演故事的作品為「傳奇」。D>明、清時代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稱為「傳奇」,以別於北方雜劇。每本大致為四十齣,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為著名作品。
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毛詩詁訓傳」。
記載某人生平事蹟的文字。如:「自傳」、「傳記」、「烈女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然數的第三位。大寫作「參」,阿拉伯數字作「3」。
數量是三的。如:「三個」、「三人成虎」、「三代同堂」。
表示多數、多次。如:「三番兩次」、「一問三不知」。
責無旁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自己應盡的責任,沒有理由推卸。《清史稿.卷四一八.袁甲三傳》:「總督程矞采為守土之臣,責無旁貸。」《兒女英雄傳》第一○回:「講到護送,除了自己一身之外,責無旁貸者再無一人。」
束之高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參考詞語︰束高閣注音︰ㄕㄨˋ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shù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唐.韓愈〈寄盧仝〉詩:「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經究終始。」 參考詞語︰庋之高閣注音︰ㄐ|ˇ ㄓ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jǐ zhī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清.錢謙益〈參籌祕書序〉:「陰陽孤虛之書,皆將庋之高閣矣。」 參考詞語︰束置高閣注音︰ㄕㄨˋ ㄓˋ ㄍㄠ ㄍㄜˊ漢語拼音︰shù zhì gāo gé釋義︰猶「束之高閣」。見「束之高閣」條。 01.清.錢謙益〈洪武正韻箋序〉:「學士大夫束置高閣,不復省視。」 02.清.江藩〈漢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比喻事物的重要關鍵或指邊防要地。唐.李嶠〈攀龍臺碑〉:「若乃提六合之樞紐,扣二儀之鐍鑰。」《清史稿.卷四一八.袁甲三傳》:「詔以臨淮為南北筦鑰,止勿行。」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記載,後人認為是五經加上《論語》、《孝經》、《周禮》、《儀禮》或是五經加上《周禮》、《儀禮》並用春秋三傳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代替《春秋》。九經也立於學官,用於開科取士。宋代的晁公武說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將五經中《春秋》改為春秋三傳,再加上《周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孟子》之書。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撥亂反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代,各國分立,攻伐與征戰從未停止,孔子藉《春秋》強烈表達他對周王室的尊奉,以及大一統的主張,所以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中便有一段話:「君子曷為為《春秋》?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意思是說:孔子作《春秋》,為的是扭轉亂世,使政治社會回歸於正道,就此來看,沒有比《春秋》更能切合義理的了。後來「撥亂反正」被用來指扭轉亂象,歸於正道。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