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6.874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世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當世的君主。《史記.卷二七.天官書.太史公曰》:「自初生民以來,世主曷嘗不曆日月星辰?」《三國演義》第三回:「宦官之禍,古今皆有;但世主不當假之權寵,使至於此。」
世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淑世主義的基本主張是:人類可以透過思考的努力與智慧的運用,來解決自身的問題,並改善自己和社會群體的命運。有些淑世主義的支持者更進一步主張,人類生活的逐步改進是項「事實」,甚至是進化的法則。
  英文的「淑世主義 」一詞(meliorism)(或可譯為「社會改革論」)原為英國十九世紀女性小說家艾略歐特(George Eliot, 1819~1878)所創,艾略特用這個詞來說明在樂觀主義(optimism)和悲觀主義(pessimism)兩種對人類前途有極端不同看法之間,尚有淑世主義的看法。這個詞本是在艾略歐特與人交談時所創,後來經哲學家薩里(James Sully, 1842~19...
世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基督徒對耶穌基督的尊稱。基督徒認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為拯救世人無力自救的罪而降生為人,故尊稱耶穌為「救世主」。
2.比喻拯救他人脫離困境的人。如:「他擔任義消,拯救了無數的生命,是大家心目中的救世主。」
世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為宇宙萬有的本質是意志,而繁衍種族,保全生命是人類的本能,在漫無目的,任由意志不斷促成新形式下,生命亦無所謂的進步發展,終至迷惘苦痛。唯有取消生命意志,否定世界,方能獲得解脫。歐洲思想家福祿特爾曾因詆訾政教而倡厭世觀,叔本華亦有類似的主張。也稱為「厭世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代。三十年為一世。如:「世世代代」。
上一代即有的。如:「世交」、「世仇」。
世界、世間。如:「問世」、「傳世」、「世事難料」、「舉世無雙」。
量詞。用於計算一生、一輩子的單位。如:「七世夫妻」、「三生三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君。如:「君主」、「兵強主尊」。
主人。如:「地主」、「店主」、「主僕」、「東道主」。
最重要的。如:「主要」、「主角」、「主將」、「主食」。
掌管。如:「主宰」、「主管」、「主持」、「主政」。
心裡對事情的定見或看法。如:「主見」、「主意」、「六神無主」。
基督徒或回教徒稱其所信仰的神。如:「主耶穌」、「阿拉真主」。
死人的牌位。如:「神主」、「木主」。
夜郎自大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近義:妄自尊大,自高自大,崖岸自高反義:妄自菲薄,自輕自賤,虛懷若谷辨似: 郎,音ㄌㄤˊ,夜郎,西漢西南邊境小國名。「郎」不可寫作「朗」。 「夜郎自大」及「妄自尊大」都有驕傲自大的意思。 「夜郎自大」指因見識狹隘而自以為大;「妄自尊大」則指胡亂地自尊自大。 夜郎自大 妄自尊大 辨似例句 ○ ○ 外頭高手多的是,你只是校冠軍,出賽時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ㄨ ○ 我看他是瘋了,才會~地以救世主自居!
唯唯諾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玉玩好,外為之行不法,使之化其主,此之謂在旁。……凡此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姦,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注解〕 (1) 唯唯:音ㄨㄟˊ ㄨㄟˊ,恭敬應諾之詞。 (2) 使:命令、差遣。 (3) 諾諾:連聲答應之詞。表示順從而不違逆。 (4) 先意承旨:善於揣度心意,奉承他人。見「先意承志」。 (5) 觀貌察色:觀察表情、臉色,以猜測對方心意。
迫不及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情況急迫,不能再等了。如:「由於實在太餓,雖然菜還沒上齊,他卻已經迫不及待吃了起來。」《鏡花緣》第六回:「該仙子何以迫不及待,並不奏聞請旨,任聽部下逞豔於非時之候,獻媚於世主之前,致令時序顛倒,駭人聽聞。」《文明小史》第一○回:「無奈紳士們置之不理,所以他迫不及待,就把地保按名鎖拿到衙。」
席不暇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鬻,管仲束縛,孔子2>無黔突3>,墨子4>無煖席5>。是以聖人6>不高山,不廣河7>,蒙恥辱以干8>世主,非以貪祿慕位,欲事起天下利而除萬民之害。蓋聞傳書曰: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由此觀之,則聖人之憂勞百姓甚矣!故自天子以下至於庶人,四胑不動,思慮不用,事治求澹者,未之聞也。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漢.班固〈答賓戲〉。 (2) 孔子:孔丘(西元前551∼前479),字仲尼,春秋魯人。生有聖德,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初仕魯,為司寇,攝行相事,魯國大治。後周遊列國十三年,不見用,年六十八,返魯,晚年致力整理古代經典。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二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