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丟掉     
瀏覽人次:1205 收藏人次:1355923
1.丟棄。如:「把這些雜物拿去丟掉。」
2.遺失。如:「為了找尋丟掉的錢包,他已在這條路上來回走了好幾趟。」
    
瀏覽人次:14281 收藏人次:2862854
扔、拋棄。如:「丟銅板」、「不要亂丟菸蒂!」
遺失、失去。如:「丟臉」、「丟飯碗」、「錢丟了」。
    
瀏覽人次:7304 收藏人次:4062303
置動詞之後,表示動作完成。如:「燒掉」、「丟掉」、「除掉」、「忘掉」。
    
瀏覽人次:39222 收藏人次:4587208
2.失去、丟掉。如:「喪盡天良」、「喪權辱國」、「垂頭喪志」。唐.韓愈〈李尚書書〉:「魂亡魄喪,影滅跡絕。」
    
瀏覽人次:30662 收藏人次:2763598
1.亡失、丟掉。《韓非子.難二》:「齊桓公飲酒醉,遺其冠,恥之,三日不朝。」唐.崔國輔〈長樂少年行〉:「遺卻珊瑚鞭,白馬驕不行。」
集思廣益     
瀏覽人次:27378 收藏人次:1321994
諸葛亮是三國時蜀國的軍師,他在教導屬下為官之道時說:「參與政事時,要結合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如果怕得罪別人而不敢提出不同的意見,工作就會有所損失。能夠反覆討論而得出合適的結論,這過程就像丟掉不好的東西而尋得寶物一樣。雖然人常常不能暢所欲言,但像徐元直就不會如此,而董和也是這樣,參與政事七年,只要有不完美的地方,必定親自給予意見,來回十次都不厭煩。如果你們能有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又有董和的勤勞,對國家盡心盡力,那我犯錯的機會也會少了許多。」後來,「集思廣益」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指集結眾人的智慧,廣泛吸收有益的意見。
    
瀏覽人次:22451 收藏人次:6629429
6.丟掉、捨棄。[例]委棄、委地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瀏覽人次:17373 收藏人次:0
吃起來毫無滋味,丟棄又覺得可惜。語本《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比喻東西沒什麼用處,又捨不得丟掉。也作「食之無味,棄之不甘」。
    
瀏覽人次:11995 收藏人次:5331366
獻出財物。如:「捐獻」、「樂捐」、「捐贈」、「捐錢」。
拋棄、捨棄。如:「捐棄成見」、「為國捐軀」。
稅金。如:「稅捐」。
    
瀏覽人次:11951 收藏人次:3600833
4.丟掉、扔下。通「撂」。元.無名氏《抱妝盒》第二折:「別人家的哇哇,料在金水橋河下便了。」《醒世恆言.卷三七.杜子春三入長安》:「我何不把這銀子料在水裡,也砰地響一聲?」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