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3.7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乃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竟可。《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
2.才可。漢.司馬相如〈上林賦〉:「若此故獵乃可喜也。」
3.豈可、那可。《南齊書.卷二五.列傳.張敬兒》:「足下乃可不通大理,要聽君子之言,豈可罔滅天理,一何若茲?」
4.寧可、寧使。《敦煌變文集新書.卷四.醜女緣起》:「將來今日目前見這個弱事,乃可不要富貴,亦不籍你官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竟、居然。《列子.湯問》:「人之巧乃可與造化者同功乎?」《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而廷尉乃當之罰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允許。如:「許可」、「認可」。
能夠、適宜。如:「可以」、「可口」、「可大可小」、「堅不可摧」。
堪、值得。如:「可愛」、「可憐」、「可惜」、「可敬」、「可惡」、「可喜可賀」。
但是。如:「可是」、「他雖笨,可很用功。」
豈。如:「這可不是一場騙局?」
表示語氣的加強。如:「他可神氣了!」、「這下子可慘了!」
疑問詞。如:「你可知道?」、「此話可當真?」、「你可曾想過?」
美好的。如:「可人兒」。
可汗(:古代西域和北方各國對君主的稱呼。
樂不思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晉.習鑿齒《漢晉春秋》(據《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後主禪傳》裴松之注引)司馬文王1>與禪2>宴,為之作故蜀3>技,旁人皆為之感愴4>,而禪喜笑自若。王謂賈充5>曰:「人之無情,乃可至於是乎!雖使諸葛亮6>在,不能輔之久全,而況姜維7>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郤正8>聞之,求見禪曰:「若王後問,宜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隴、蜀9>,乃心西悲,無日不思』,因閉其目。」會王復問,對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語邪!」禪驚視曰:「誠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解〕 (1) 司馬文王:司馬昭(西元211∼265),字子上,三國魏溫縣人。司馬...
劍拔弩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 《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下》伊休侯者,歆長子也,為侍中五官中郎將,莽素愛之。歆怨莽殺其三子,又畏大禍至,遂與涉、忠謀,欲發。歆曰:「當待太白星出,乃可。」忠以司中大贅起武侯孫伋亦主兵,復與伋謀。伋歸家,顏色變,不能食。妻怪問之,語其狀。妻以告弟雲陽陳邯,邯欲告之。七月,伋與邯俱告,莽遣使者分召忠等。時忠方講兵都肄,護軍王咸謂忠謀久不發,恐漏泄,不如遂斬使者,勒兵入。忠不聽,遂與歆、涉會省戶下。莽令惲責問,皆服。中黃門各拔刃將忠等送廬,忠拔劍欲自刎,侍中王望傳言大司馬反,黃門持劍共格殺之。省中相驚傳,勒兵1>至郎署,皆拔刃張弩。更始將軍史諶2>行諸署3>,告郎吏4>曰:「大司馬5>有狂病,...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應有的道理或原則。通「義」。《漢書.卷三三.魏豹傳》:「其誼必立魏王後乃可。」《文選.張衡.思玄賦》:「願竭力以守誼兮,雖貧窮而不改。」
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合適、和諧。《淮南子.說林》:「梨橘棗栗不同味,而皆調於口。」《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安裝琴弦。《漢書.卷五六.董仲舒傳》:「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之,乃可鼓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周年。《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三國志.卷二九.魏書.方技傳.華佗傳》:「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救。」
改弦易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何。法出而姦生,令下而詐起,如以湯止沸,抱薪救火,愈甚亡益也。竊譬之琴瑟不調,甚者必解而更張1>之,乃可鼓2>也;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3>之,乃可理也。當更張而不更張,雖有良工不能善調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於當更化而不更化也。 〔注解〕 (1) 更張:調整琴弦,重新張設。 (2) 鼓:彈奏。 (3) 更化:改舊換新。指政令教化的改革。 2、「易轍」:《晏子》(據《意林.卷一》引)晏子1>治阿2>三年,毀聞于國。景公召而問之,對曰:「嬰築蹊徑3>,急門閭4>之政,淫民5>惡之;舉儉罰偷6>,墮民7>惡之;決獄不畏強貴,強...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