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8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47.569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代經學家指當時流行的隸書,稱為「今文」。相對於籀書的「古文」而言。《史記.卷一二一.儒林傳.伏生傳》:「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唐.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表、牋、狀、策……今文讚銘,凡二百九十一篇。」
今文經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文經學盛行於漢初,依皮錫瑞所著〔經學歷史〕載:「今文者,今所謂隸書,古文者,今所謂籀書;隸書通行於漢世,故當時謂之今文,籀書漢時已不通用,故當時謂之古文。許慎謂孔子刪定六經,皆用古文,然則孔宅壁中書與伏生所藏書亦必是古文。漢初發所藏書以授生徒,必改通行之今文,乃便學者誦習,故漢五十四博士,皆今文家;而當古文未興之前,未嘗別立今文之名。」
  西漢武帝時,深悟任法之弊,乃開始表彰六經,定儒家於一尊;其獨尊儒術最重要之措施,便是將儒經立於學官,作為策士及銓選人才的標準。武帝初立五經博士,以別於前此相傳的舊博士官制。唯當時雖云五經博士,博士之官人數則不限於五人;最多時五經博士計為十四...
今文尚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漢初伏生所傳,口授鼂錯以漢隸書寫。二十九篇。古尚書因遭秦焚書而亡佚,而鼂錯以漢隸所寫成的《尚書》,因有別於《古尚書》,故稱為《今文尚書》。是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
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今文經學家。為漢代經學的一派。相對於古文家而言。參見「今古學派」條。
今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漢朝時,由年老的經師口授,其弟子用當代通用的隸書記錄下來的經典,稱為「今文經」。如魯、齊、韓三家的《詩經》;《公羊》、《穀梁傳》的《春秋經》等皆是屬於今文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文字。如:「中文」、「英文」、「甲骨文」。
集合文字所成的辭章。如:「文辭」、「古文」、「散文」、「白話文」、「文不對題」。
優雅、不粗俗的。如:「文雅」、「斯文」。
有文才的。如:「文人」。
有關文學的。如:「文壇」。
擔任文事的。如:「文官」。
某些有規則的自然現象。如:「天文」、「水文」。
社會發展所表現出的狀態。如:「文化」、「文明」、「文物」。
不猛烈的。如:「文火」。
量詞。舊時計算製錢的單位,製錢一枚叫一文。如:「三文錢」、「分文不取」。
文過:掩飾過失。如:「文過飾非」。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在。與「古」相對。如:「今天」、「現今」、「如今」、「今生今世」、「從今以後」。
上行下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學是漢代主要的學術思想,卻一直存在著今文經和古文經之間的論爭。在東漢章帝時,曾召集當時許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觀論辨異同。會後,班固把討論成果集結成《白虎通》一書。〈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並強調「教」,即是讓在下位者有所倣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麼做,在下位者就跟著怎麼做。所以《孝經》、《論語》等經書都指出「教」對於化育人民的重要。《詩經》則更明確的說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導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著效法。後來「上行下效」這句成語就由此演變而出,用來指在上位的人怎麼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漢代劉向所編纂的《說苑》一書裡,〈君道〉篇剛好載錄...
家徒四壁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保庸雜作,滌器於市中。卓王孫聞而恥之,為杜門不出。昆弟諸公更謂王孫曰:「有一男兩女,所不足者非財也。今文君已失身於司馬長卿,長卿故倦游,雖貧,其人材足依也,且又令客,獨奈何相辱如此!」卓王孫不得已,分予文君僮百人,錢百萬,及其嫁時衣被財物。文君乃與相如歸成都,買田宅,為富人。 〔注解〕 (1) 新寡:指丈夫死後不久,寡居的婦女。見「文君新寡」。 (2) 相如:司馬相如(西元前179∼前117),字長卿,西漢成都人。為人口吃而善著書,景帝時為武騎常侍。以〈子虛賦〉為武帝賞識,又作〈上林賦〉以獻,拜為郎。後奉使西南,轉遷孝文園令。其賦作詞藻瑰麗,氣韻排宕,為漢賦辭宗,影響當代及後世甚鉅。 (...
望眼欲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名祇,字子慎,生卒年不詳。東漢河南人。以經學著,曾任九江太守,撰有《春秋左氏傳解》,曾以《左傳》駁難今文經學家何休。〔參考資料〕 唐.白居易〈江樓夜吟元九律詩成三十韻〉詩(據《全唐詩.卷四四○.白居易》引)顧我文章劣,知他氣力全。工夫雖共到,巧拙尚相懸。各有詩千首,俱拋海一邊。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酬答朝妨食,披尋夜廢眠。老償文債負,宿結字因緣。每歎陳夫子,常嗟李謫仙。名高折人爵,思苦減天年。不得當時遇,空令後代憐。相悲今若此,湓浦與通川。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