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似是而非     
瀏覽人次:25539 收藏人次:1962754
語本《孟子.盡心下》:「惡似而非者。」表面相似而實際上卻不然。漢.王充《論衡.死偽》:「世多似是而非,虛偽類真,故杜伯、莊子義之語,往往而存。」《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夫俗吏矯飾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則悅耳,論之陰陽則傷化。」
    
瀏覽人次:40021 收藏人次:4662887
連接詞:A>並且。如:「富而有禮」、「秀外而慧中」。B>然而、但是、卻,表示語義轉折。如:「不勞而獲」、「有名而無實」。C>然後,表示語義承接。如:「學而時習之」。D>才、始,表前後的動作。如:「破門而入」、「跨步而行」。
用於形容詞或副詞的語尾,沒有意義。如:「忽而出現」。
至、到。如:「自南而北」、「自壯而老」。
以。如:「從今而後」、「自此而下」。
若、如。如:「人而無信」。
    
瀏覽人次:36132 收藏人次:16728727
用作動詞,表示肯定的意思。如:「他是男人」、「地上都是水」。
表加強語氣。如:「是誰偷的?」
對、正確。與「非」相對。如:「是非黑白」、「積非成是」、「實事求是」。
答應之詞。如:「是,我這就去。」、「是,我馬上就來。」
贊同。如:「是古非今」、「深是其言」。
事情。如:「國是」。
指示代名詞。等於「這」、「此」。如:「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
用在句中,使賓語提前。如:「惟命是從」、「惟利是圖」。
    
瀏覽人次:14559 收藏人次:9028173
像。如:「相似」、「類似」、「恰似」、「似是而非」、「似有若無」。
    
瀏覽人次:12264 收藏人次:4766814
不是。如:「非賣品」、「非親非故」、「答非所問」。
錯、過失。如:「是非」。
不善的。如:「為非作歹」。
認為不對。如:「非議」、「非難」。
不合於。如:「非法」、「非禮勿視」。
與「不」、「莫」連用,表必須、一定。如:「非去不可」、「非他莫屬」。
非洲的簡稱。
非非:離奇怪誕,不切實際之空想。如:「想入非非」。
拾人牙慧     
瀏覽人次:48930 收藏人次:3295605
02.清.章學誠《文史通義.外篇一.論文辨偽》:「某甲本不知文,而偏又習知文家似是而非之說,宜其拾人牙慧而又失所指,其不通二也。」
貽笑大方     
瀏覽人次:30927 收藏人次:1700648
05.《鏡花緣》第一七回:「一概似是而非,其義何能分別?可見字音一道,乃讀書人不可忽略的。大賢學問淵博,故視為無關緊要;我們後學,卻是不可少的。婢子以此細事上瀆高賢,真是貽笑大方。」
葉公好龍     
瀏覽人次:28890 收藏人次:2106074
古人葉子高喜歡龍,家裡全用龍來雕飾。天上的龍知道此事,特到葉公家的窗口窺視。葉公見了真龍,卻嚇得面無人色。典出漢.劉向《新序.雜事》。後以葉公好龍比喻表裡不一,似是而非的假象。《三國志.卷三八.蜀書.秦宓傳》:「昔楚葉公好龍,神龍下之,好偽徹天,何況於真。」
浮光掠影     
瀏覽人次:27869 收藏人次:2748845
※清.馮班《鈍吟雜錄.卷五》滄浪云:「不落言筌,不涉理路。」按:此二言似是而非,惑人為最。夫迷悟相覺,則假言以為筌;邪正相背,斯循理而得路。迷者既覺,則向來之言還歸無言;邪者既返,則向來之路未嘗涉路,是以經教紛紜,實無一法可說也。此在教家已自如此,若教外別傳則絕塵而奔,誠非凡情淺見所測,吾不敢言也。至於詩者,言也,言之不足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詠歌之,但其言微,不與常言同耳,安得有不落言筌者乎?詩者,諷刺之言也,憑理而發,怨誹者不亂,好色者不淫,故曰:「思無邪!」但其理元或在文外,與尋常文筆言理者不同,安得不涉理路乎?滄浪1>論詩,止是浮光略影2>,如有所見,其實腳跟未曾點地,故云:「盛唐之詩...
魚目混珠     
瀏覽人次:25440 收藏人次:2649127
02.明.宋登春〈荅子愿書〉:「物有似是而非,似非而是者,所以為難也。魚目混珠,非海客不能識之;燕石似玉,非良工不能辨之。」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