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作對     
瀏覽人次:1930 收藏人次:569217
1.敵對。《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五:「有那負債還不起的,他便替人賠償。又且路見不平,專要與那瞞心昧己的人作對。」《文明小史》第四一回:「有位軍機大臣,本是多年的老人,上頭正在嚮用的時候,他偏偏同他作對。」
2.為配偶。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想姐姐這般丰韻,自然有個俊俏的郎君作對哩。」《初刻拍案驚奇》卷二○:「至于婚姻大事,兒女親情,有貪得富的,便是王公貴戚,自甘與團頭作對。」
吟詩作對     
瀏覽人次:2537 收藏人次:0
泛指作詩、作對聯。《西遊記》第二三回:「小時也曾教他讀些儒書,也都曉得些吟詩作對。」
成雙作對     
瀏覽人次:211 收藏人次:0
配作一對。元.曾瑞《留鞋記》第一折:「揀甚麼良辰并吉日,則願他停眠少睡,早早的成雙作對。」清.洪昇《長生殿》第四四齣:「願教他人世上夫妻輩,都似我和伊永遠成雙作對。」
    
瀏覽人次:23821 收藏人次:4637211
興起、振起。如:「振作精神」、「鼓聲大作」、「興風作浪」、「一鼓作氣」。
製、做。如:「作文」、「作畫」、「作惡多端」。
成為、當做。如:「認賊作父」、「看作英雄」。
裝出、表現出。如:「裝腔作勢」、「裝模作樣」。
舉行、進行。如:「作戰」、「作簡報」。
文學藝術方面創作的成品。如:「名作」、「佳作」、「傑作」、「大作」。
作揖:拱手行禮。如:「打躬作揖」。
作料:烹調食物所加的調味材料,如鹽、醋、醬油等。如:「這道菜作料放太多了,反而失去了原味。」
    
瀏覽人次:19767 收藏人次:2994168
正確。如:「對錯不分」、「答對了。」、「你說的話是對的。」
正常。如:「氣氛不對」、「神色不對」。
相反的一方。如:「對方」、「對手」、「對岸」。
搭配、相配。如:「登對」、「門當戶對」。
平分成兩份。如:「對半」、「對分」、「對切」。
成雙的。如:「對筆」、「對聯」、「對偶」、「出雙入對」。
答話、回答。如:「對答如流」、「無言以對」。
讓兩種事物配合在一起。如:「對獎」、「對號入座」。
比照。如:「對照」、「校對」、「核對」、「查對」、「比對指紋」。
調整使合於一定標準。如:「對光」、「對焦」、「對準」、「對好距離」。
相合、適合。如:「對味」、「對症下藥」、「文不對題」。
看待。如:「對待」、「對事不對人」。
向著、朝著。如:「面對面」、「對著天空」。
介詞。後面接對象、處所、範圍。A>表示對象。如:「對人誠懇」、「對牛彈琴」、「他對你說什麼?」。B>表示處所。如:「我對這裡不太熟悉。」C>表示範圍。如:「他對太空科學很有研究。」
量詞。用於計算成雙的人或物的單位。如:「一對鐲子」、「兩對夫妻」。
    
瀏覽人次:51981 收藏人次:5125274
介詞:(1) 相當於「在」,表示地點、時間。[例]生於戰亂、處於困境 (2) 相當於「給」、「與」,引進施事對象。[例]嫁禍於人 (3) 相當於「向」,表示趨向。[例]求助於人 (4) 相當於「對」,表示動作對象。[例]無濟於事 (5) 相當於「到」、「至」,表示所到。[例]聲聞於天 (6) 相當於「從」、「由」,表示所從。[例]青出於藍 (7) 相當於「被」,表示被動。[例]勞力者治於人。 (8) 相當於「比」,引進比較對象。[例]目高於頂、苛政猛於虎。
    
瀏覽人次:34860 收藏人次:5398287
2.用某種動作對待別人。如:「給他一個教訓。」、「再給他一次機會吧!」
游刃有餘     
瀏覽人次:31364 收藏人次:2189405
比喻對於事情能勝任愉快,從容不迫。參見「遊刃有餘」條。如:「這件工作對他而言,絕對是游刃有餘的。」
    
瀏覽人次:26703 收藏人次:919982
1.介詞:(1) 相當於「於」,表所在的時、地、方面、範圍等。[例]耿耿于懷、無動于衷、喜形于色 (2) 相當於「對」、「對於」,表動作對象。[例]忠于祖國、無濟于事 (3) 相當於「至」、「到」,表方向、目標。[例]言歸于好
張冠李戴     
瀏覽人次:26114 收藏人次:1774350
#宋.錢希言《戲瑕.卷三.張公喫酒李公醉》1>唐武后時,有「張公喫酒李公醉」之謠。張公謂易之,昌宗兄弟也,李公謂中宗也,此即「薛王沈醉壽王醒」之意。一日士人有犯夜而非其罪者,舉此為辭,官遂命賦其事。士人援筆立搆數言,主者笑而釋之。此語流傳至宋,則宗門老宿,無不拈出來作對答人底話頭,味之卻真有不可思議道理在。其時又有「張公帽兒李公戴」,至今相傳又有「張三有錢不會使,李四會使卻無錢。」之諺,疑亦是此意耳。後世行市語有「張三李四」,皆非漫然無本。「魯酒薄,邯鄲圍」「罪生甲,旤歸乙」,事機莫測,曷足怪乎!諸老先生乃謂皆是亂說,然則聖人何以擇言於芻蕘。 〔注解〕
(1) 典故或見於明.田藝蘅《留青日札...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