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55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92.974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傳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廣泛流傳。《三國演義》第一○○回:「史官秉筆而記錄,百姓眾口而傳揚。」《紅樓夢》第六四回:「倘或傳揚開了,反為不美。」也作「傳播」。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轉授、教授。如:「薪傳」、「傳授」、「傳教士」。
轉交、遞送。如:「傳遞」、「傳球」、「傳話」、「傳送」。
散布、輾轉流布。如:「傳播」、「流傳」、「傳染」。
命令人來。如:「傳訊」、「傳喚」、「傳人問話」。
引導。如:「傳電」、「傳熱」。
表達。如:「傳神」、「眉目傳情」。
傳奇:A>離奇而超乎尋常。如:「傳奇人物」、「傳奇故事」。B>唐朝小說以傳奇為名,後人則泛稱唐人文言小說及模仿其體例的作品為「傳奇」。C>宋元戲文、諸宮調,以及元人雜劇常取材自唐人傳奇,故泛稱此類敷演故事的作品為「傳奇」。D>明、清時代以唱南曲為主的長篇戲曲稱為「傳奇」,以別於北方雜劇。每本大致為四十齣,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為著名作品。
解釋經義的文字、書籍。如:「左傳」、「公羊傳」、「穀梁傳」、「毛詩詁訓傳」。
記載某人生平事蹟的文字。如:「自傳」、「傳記」、「烈女傳」。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高張、抬高。如:「揚帆」、「揚手」、「揚眉吐氣」。
顯露。如:「發揚」、「宣揚」、「張揚」、「隱惡揚善」、「揚名國際」。
稱讚。如:「讚揚」、「表揚」。
飄動。如:「飛揚」、「飄揚」。
以訛傳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以訛傳訛」原作「訛以傳訛」。「訛」是錯誤的意思。「以訛傳訛」就是指將本來就不正確的訊息或東西,沒有加以辨正清楚,又一再地傳揚出去,以致離真相越來越遠。宋代王柏〈默成定武蘭亭記〉一文,論述書法名品〈蘭亭集序〉的版本源流,其中便有「訛以傳訛」一語。據王氏的說法,〈蘭亭集序〉為東晉書法大家王羲之所作,柔媚勁健,盡善盡美,為書法名品。其真蹟傳至王羲之七世孫智永,智永再傳於弟子辨才,為唐太宗用計取得。太宗得此真蹟後,唐初多位書法名家曾加以臨摹,其中以歐陽詢的最為逼真,被鐫刻於石碑上。太宗死後,王羲之的真蹟殉葬昭陵,歐陽詢的摹本石碑則為契丹人所得,流落於定武。由於真蹟已不可得,故當時自以定武本最為珍貴。...
道聽塗說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陽貨》中,孔子曾說:「道聽而塗說,德之棄也。」意思就是說,在道路上聽到的話,如果沒有查證就隨便傳揚出去,有德行的人是不會這樣做的。皇侃疏中對這句話加以解釋:「若聽之道路,道路乃即為人傳說,必多謬妄。所以為有德者所棄也。亦自棄其德也。」意思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對人講述道理,必先鑽研日久,有所心得,才能對人講述,在道路上隨便聽到的消息,一定很多謬誤,不能輕易相信,更不能當成是真的,逕向他人轉述,如果這樣去做,便是自己毀棄自己的德行。後來「道聽塗說」演變為成語,泛指沒有經過證實、缺乏根據的話。
一諾千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說:「楚人有一句諺語說:『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大家都是楚人,為什麼你一直拒絕見我呢?」季布聽了這句恭維的話,非常高興,以上賓之禮招待。曹丘生住了幾個月才離開,臨走時,季布還送了他一份厚禮。曹丘生繼續替季布宣揚,季布的名聲也就愈來愈大。後來「一諾千金」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演變而出,用來形容信守承諾,說話算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5.傳播、傳揚。《文選.孔稚珪.北山移文》:「希蹤三輔豪,馳聲九州牧。」唐.李白〈贈從孫義興宰銘〉詩:「名馳三江外,峻節貫雲霄。」
兩袖清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一折》我這裡猛然觀望,風吹青旆喚高陽。吃了這發醅醇糯1>,勝如2>那玉液瓊漿3>。兩袖清風和月偃4>,一壺春色透缾5>香。花前飲酒,月下掀髯,鬅頭垢面,鼓腹謳歌。茅舍中,酒瓮邊,刺登哩登唱,三杯肚裡,由你萬古傳揚。〔注解〕 (1)發醅醇糯:味道濃厚的糯米酒。發醅,猶「醱醅」,釀酒。醅,音ㄆㄟ。醇,音ㄔㄨㄣˊ,酒味濃厚。 (2)勝如:勝過、超過。 (3)玉液瓊漿:比喻香醇的美酒。 (4)偃:仰臥。 (5)缾:音ㄆ|ㄥˊ,同「瓶」。(二)※元.陳基〈次韻吳江道中詩〉(據《夷白齋稿.卷一一》引)兩袖清風身欲飄,杖藜1>隨月步長橋。僊人2>有約歸林屋,共飲甘泉3...
強詞奪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聽了之後又說:「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孔孟主要傳揚人倫,這點與佛法是一樣的,但是佛法更加廣泛,提及因緣生滅、諸行無常,這則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孫皓雖然強自狡辯,但仍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自欺欺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體的對立之中,不合於禪宗的主旨。這些人被自己侷限的想法所蒙蔽,還認為自己繼承了禪宗的正統,並向信徒們傳揚他的思想,更是自己欺騙自己,又欺騙了他人。原文中的「自欺欺人」,就是用來比喻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