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7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08.5747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儒家的思想教義。如:「中國向來以儒學為宗。」
2.稱舊時府廳州縣的教官為「儒學」。《儒林外史》第一八回:「你既是生員,如何黑夜酗酒!帶著送在儒學去!」
儒學派(昔尼克學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蘇格拉底(Socrates, 470~399 B.C.)死後,將其學說理論,作更有系統、更深入研究而發揚者為柏拉圖(Plato, 427~347 B.C.)。將其言行一致,重道德實踐的人格,發展實行其倫理觀點的,則是小蘇格拉底學派(Lesser Socratics or Minor Socratics)的學者們。犬儒學派(Cynicsor Cynicism)即為小蘇格拉底學派之一,也譯為昔尼克學派,因昔尼克(Cynic)源於希臘文Kunikoi,字源為Kuon,而其意即為犬。此派之創始者安蒂茲尼斯(Antisthenes, 445~365 B.C.)在雅典所建之學園名白犬(Kynosarg...
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前三八○年,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弟子安諦斯提尼斯(Antisthenes)在雅典成立的哲學派別。倡言福德合一,有德即幸福,以簡單的物質生活自甘,藉苦行達於主善,人嘲之為「犬儒學派」。也稱為「西尼克學派」。
〔明儒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儒學案〕成書於康熙十五年(1676),是研究明代理學史極具有學術價值的著作,作者為黃宗羲。全書凡六十二卷,內立崇仁、白沙、河東、三原、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止修、泰州、甘泉、諸儒、東林、蕺山等十七個學案,詳細記述了明代儒學各家的行狀,及學術源流演變、思想學說。
  〔明儒學案〕卷首有〔師說〕一篇,是根據黃宗羲的老師劉宗周評論明代學術的言論輯錄而成,取材於劉宗周的〔皇明道統錄〕。
  〔明儒學案〕所評論的學者共二百另二人,包括劉宗周〔師說〕所評論的二十五位學者在內。由於〔師說〕推崇吳與弼,貶抑薛瑄,〔明儒學案〕首卷為〔崇仁學...
臺灣府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臺灣府儒學乃清代在臺灣首創之儒學儒學規制據[大清會典]載:直省府縣衛,各於所治立學,皆祀先師,以崇矩範,闢黌舍以聚生徒,時肄習以廣衛業,勤訓迪以儲人才。康熙二十二(1683)臺灣明鄭部將降清之後,清廷於臺灣設一府三縣,隸於福建省。依清代所修臺灣各地方志書所記,臺灣首於康熙二十四年創立一府三縣學,即臺灣府府學、臺灣縣縣學、鳳山縣縣學、諸羅縣縣學。唯因清廷對臺灣採取消極統治政策,自康熙二十五年至同治十年(1686~1871)僅增設二所儒學,是為彰化縣縣學、淡水廳廳學。同治十年臺灣發生牡丹社之役,清政府憬悟臺灣在海防與海運上具重要地位,乃漸積極經略臺灣,於光緒十一年(1885)以後,指派劉銘傳...
〔清儒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儒學案〕乃徐世昌所撰。全書除序、凡例、目錄各一卷外,編列入正案者一百七十九人,附之者九百二十二人,諸儒案六十八人,凡二百零八卷,共一千一百六十九人。
  徐世昌在其序言中指出,有清一代,「名儒輩出,遠紹宋明,上述諸家,斑斑可考。……謹撮其言行著作,鉤玄提要,彙為一編,以繼 洲二書之後,願與當世學人共相參考,俾知學術為天下之公,殊途同歸,咸主於有用,因學以明道,修道以為教,冀以端本善俗,範圍曲成,凡屬斯民,各盡其天畀之聰明,尊所聞,行所知,皆優游於禮讓道德之中,用臻一代文明之盛,豈不懿歟!」
  〔清儒學案〕編排體例,與〔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稍有不同,其采纂原則,...
儒學提舉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學提舉司為元代主管地方儒學的教育行政部門;設於各行省,統諸路、府、州、縣學校祭祀、教養、錢糧之事,並考核呈進之著述文字。每司設提舉一員,從五品;副提舉一員,從七品;吏目一人,司吏二人。至元二十四年(1287)始於江南諸道置之;至元二十六年設高麗國儒學提舉司;皇慶、延祐間,全國各省、道均已設置。後因設置過多,不易管理,元貞元年(1295)又詔各省只存儒學提舉司一所,餘皆罷去;明初曾設置之。
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一種有別於先秦儒學的學派。以傳統儒學精神為主幹,主張上行仁政而下遵命守禮,且摻雜當時社會上的其他思想,而形成不同以往的儒學。如宋明理學。
明代諸司儒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儒學為明代各司所設立的地方學校。明代的地方行政機構,相當於省級的稱為司,每一相當於省級之地方設三司:承宣布政使司管行政,按察使司管司法,都指揮使司(簡稱都司)管軍事,三司平行,互不隸屬。而湖廣、川、滇、黔、甘肅等少數民族地區,則設置由其本民族首領充任的官職,武職稱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等,統稱土司。另外尚有直隸於中央的行都司,也是軍事機構。各都司、土司皆可設地方學校。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詔天下府州縣皆立學;洪武十七年,始置遼東都司儒學,以教武臣子弟,學內設教授一人,訓導二人。洪武二十三年始置北平行都司儒學;河東設都轉運司儒學。其後宣慰、安撫等土司,俱設儒學。這些軍事行政單位為武臣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學說、學問派系。如:「宋學」、「漢學」、「儒學」。《史記.卷六三.老子韓非列傳.老子》:「老子脩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