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6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453.360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內隱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是個人信仰、觀點和價值,是個人的直覺、想像力、創意或技巧,源自於個人認知之主觀知識,由實務操作、真實體驗、反省思索、身體力行及不間斷地錯誤嘗試中累積的經驗知識,由於不易口語化與形式化、因此難以記錄、傳遞與散播。內隱知識包含認知及技能兩種面向,前者為個人的信仰、價值觀、心智模式,是個人對現實及未來願景的意象,即「是什麼」和「應該是什麼」,它幫助個人感受與解讀世界。後者則是因應特定情境下之不斷練習而獲取的純熟技藝,由「做中學」而習得,舉例如下:騎腳踏車或游泳等運動相關技能的學習與體驗,傳統手工藝以口傳、觀摩、見習等之師徒制的方式來傳承技藝,醫師由其個人...
Polanyi, M. (1966).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野中郁次郎(Nonaka, I.)、竹內弘高(Takeuchi, H.)原著;楊子江、王美音譯(1997)。創新求勝:智價企業論=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臺北市,遠流。賴鼎銘、葉乃靜主編(2007)。默會知識研究。臺北市:文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藏匿。如:「隱藏」、「隱匿」、「隱居」。
遮瞞。如:「隱瞞」、「直言不隱」。
不明顯、潛藏不露。如:「隱約」、「隱情」、「隱性」、「隱疾」。
痛苦或不為人知。如:「難言之隱」、「探查民隱」。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物的道理。如:「知識」、「常識」。
知道、認得。如:「認識」、「識別」、「素不相識」、「有眼不識泰山」。
見解、見聞。如:「見識」、「才識」、「膽識」。
思想、內在思維。如:「意識」。
朋友。如:「舊識」。
記憶、記住。通「誌」。如:「默而識之」、「博聞強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洞悉、了解。如:「知道」、「知曉」、「知心」、「知己知彼」、「一無所知」、「知人知面不知心」。
學問、識見。如:「求知」、「無知」、「知識」。
使知道。如:「告知」、「知會」、「通知」。
有交情的好友。如:「舊雨新知」、「他鄉遇故知」。
招待、禮遇。如:「知客」。
主持。如:「知縣」。
意識、感覺。如:「知覺」、「草木無知」。
知遇:受人賞識而得到優厚的待遇。如:「知遇之恩,自該銘記在心。」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裡面的。與「外」相對。如:「內部」、「內科」、「室內」、「內衣」、「國內」、「內在美」。
隱藏的、暗中的。如:「內情」、「內定」。
稱自己的妻子或妻方的親屬。如:「內人」、「內兄」、「內親」、「內姪」、「賢內助」。
知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見識、學問。指所知道的事理。如:「知識豐富」、「化學是一種專門的知識。」《呂氏春秋.審分覽.任數》:「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識甚闕,其所以聞見甚淺。以淺闕博居天下、安殊俗、治萬民,其說固不行。」
2.朋友、友人。漢.孔融〈論盛孝章書〉:「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有會稽盛孝章尚存。」
3.交往、結識。《南齊書.卷三七.列傳.虞悰》:「悰性敦實,與人知識,必相存訪,親疏皆有終始,世以此稱之。」《水滸傳》第七九回:「原來這聞煥章是有名文士,朝廷大臣多有知識的,俱備酒食迎接。」
4.瞭解。漢.劉向《列女傳.卷六.齊管妾婧》:「人已語君矣,君不知識邪?」《魏書.卷九四.閹官列傳.賈粲》:「(賈粲)…世宗末,漸被知識,得充內侍。」
5.善友。指佛教教友。南朝梁.王筠〈與雲僧正書〉:「外書所謂冥契神交,內典則為善友知識。」《石點頭.卷七.感恩鬼三古傳題旨》:「因此也絕戒葷羶,隨僧茶飯。只多了幾莖頭髮,卻便是一個不剃頭的大知識。」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