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0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民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147 收藏人次:0
  公民教育思潮發軔於清末;光緒三十二年(1906)學部奏訂教育宗旨五項,其「尚公」一項,指出「務使人人皆能視人猶己,愛國如家」,即有公民教育之意涵在內。民國元年(1912),蔡元培任教育總長,於所定教育宗旨中,特別強調公民道德教育之重要,並揭示法國大革命時代所標舉的自由、平等、博愛,為公民教育的內容,而與中國儒家的義、恕、仁相為表裡。蔡氏指出「說自由者,『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也,古者蓋謂之義;平等者,『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也,古者蓋謂之恕;博愛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也,古者蓋謂之仁。」又申言「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從前言人才教育者,尚有『十年...
    
瀏覽人次:41655 收藏人次:5830594
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只限於口語單用。如:「教書」、「教琴」、「我來教你」。
傳授、訓誨、指導。如:「教學」、「教育」、「教授」、「教誨」、「教訓」。
宗教:利用人類對於宇宙、人生的神祕所發生的種種心理,構成一種勸善懲惡的教義,並用來教化世人,使人信仰的意識形態。如:「佛教」、「回教」、「基督教」、「天主教」。
使、讓。如:「真教人失望!」、「教他回去吧!」
禮儀、規矩。如:「禮教」。
    
瀏覽人次:21413 收藏人次:4581330
生產。如:「生育」、「生兒育女」。
使存活、長大。如:「育嬰」、「育幼」。
栽培、教導。如:「教育」、「訓育」、「培育」。
    
瀏覽人次:17771 收藏人次:4356770
想。如:「思慮」、「思考」、「思索」、「思量」、「胡思亂想」。
懷念、想念。如:「相思」、「思念」、「思慕」、「思鄉」。
想法、意念。如:「構思」、「文思」、「心思」。
    
瀏覽人次:12012 收藏人次:3892905
不自私的。如:「公平」、「公正」、「公道」。
大眾的。如:「公物」、「公海」、「公筷母匙」、「公眾人物」、「公共安全」、「北大西洋公約」。
國家的、政府的。如:「公營」、「公家機關」、「公務人員」、「公費留學」。
明白的讓大眾知道。如:「公開」、「公告」、「公布」、「公諸於世」。
大眾的事務。如:「公事」、「辦公」、「公私分明」、「因公忘私」、「假公濟私」。
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一位。
稱謂:A>祖父。如:「外公」。B>丈夫的父親。如:「公婆」。C>尊稱年老或有地位的人。如:「李公」、「趙公」。
屬雄性動物的。如:「公雞」、「公牛」。
公制度量衡的名稱。如:「公斤」、「公尺」、「公升」。
    
瀏覽人次:11403 收藏人次:2672744
海水受日月引力而產生定時起落的現象。如:「退潮」、「漲潮」、「潮起潮落」。
如潮水般起伏的事物。如:「思潮」、「風潮」、「潮流」、「高潮」。
溼。如:「潮溼」、「潮氣」、「受潮」。
    
瀏覽人次:10475 收藏人次:4803686
人、百姓。如:「居民」、「國民」、「原住民」、「民為邦本」、「民不聊生」。
與人民有關的。如:「民生」、「民權」、「民心」、「民意代表」。
出於民間的。如:「民歌」、「民謠」、「民營公車」。
教育     
瀏覽人次:8676 收藏人次:4026842
1.教導培育。《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2.一種有關培植人才,訓練技能,以支應於國家建設、社會發展的事業。
思潮     
瀏覽人次:4984 收藏人次:0
1.一時代、一地方大眾思想的趨勢。
2.起伏不定的思緒。
公民     
瀏覽人次:3922 收藏人次:358992
1.擁有一個國家的國籍,依其憲法或法律規定,享有國家賦予公法上之權利,以及負擔公法上義務之國民。清.徐珂《清稗類鈔.譏諷類.亦公民也》:「公民,人民之有公權得選舉議員者也。」
2.為公眾利益著想的人。《韓非子.五蠹》:「行貨賂而襲當塗者則求得,求得則私安,私安則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眾矣。」
3.君王的百姓。漢.劉向《古列女傳.卷六.齊傷槐女》:「妾父衍,幸得充城郭為公民。」《魏書.卷七一.列傳.裴叔業》:「今大計已爾,勢不可追。恐民非公民,吏非公吏。」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