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9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501.232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一時代、一地方大眾思想的趨勢。
2.起伏不定的思緒。
軍國民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軍國民教育思潮乃清末民初由於列強環伺、國勢日蹙下,所興起的一種教育思潮。所謂軍國民教育,乃在培養全體國民皆具有軍事方面的知識技能,發揮自衛能力,抵禦外來的侵略,以達中國之獨立自由。清末軍國民教育思潮演進的階段有五:
  1.萌芽期:光緒二十六年(1900)繼八國聯軍的慘禍之後,使國人莫不亟力探尋救亡圖存之道。光緒二十八年奮翮生於〔新民叢報〕中首倡軍國民教育,他說:「軍者,國民之負債也。軍人之智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領,不獨限之從戎者,凡全國國民皆宜具有之。」與此同時,蔣百里更訂有軍國民教育推行方案:一是屬於學校的,主要在擴充軍人教育於學校內,變學校為軍隊;二是屬於社會的,目的在...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唯實主義教育思潮在西方自十六世紀起曾盛行數百年,而在中國流行則是近代以後的事。本來教育是應實際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後來經過古聖先賢制禮作樂,變得益加繁複而不易接近,終而逐漸與實際生活脫離關係,因而引起反動。我國清初便已興起「經世致用」的實學,主張務實的學問。後來西方思想進入中國以後,社會與經濟都產生很大的變化,所以唯實主義教育思潮便應運而生,清末學部所訂教育宗旨便有「尚實」一條;以後更演進為實利教育思潮及實用教育思潮
  辛亥革命後,民國元年(1912)教育部改訂教育宗旨,便明文規定「注重道德教育」以實利教育、軍國民教育輔之,並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當時除了蔡元培在其〔新教育意...
結構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結構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1.4 影響評估 結構主義Deconstruction 思想淵源解構主義之夫德希達(J.Derrida),其在解離既有中心思想,在解構的過程中,將形而上的一切規律及系統,重新予以建構,而在建構的同時,又將其解除,易言之,解構及破壞和重建兼籌並顧的策略性安排。在社會層面,對意義之無限解讀與延伸,在本質層面,訴求挑戰與反權威。在育上應用:(1)尊重多元;(2)反中心教育、反學校化教育;(3)多元參與。就解構理論的基本特徵詮析,大致上具有顛覆性、超越性、否定性、批判性、暫時性、獨特性等特質,是針對現有理論制度建構的顛覆與反動 基本理念 ...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國家主義教育思潮是清末民初在民族主義思潮下所興起的運動;尤其甲午戰後,列強侵略不斷,再加上五四後,自由主義、世界主義、共產主義及無政府主義等輸入,使原本就缺乏現代國家觀念的中國,想要追求國家獨立、國際地位平等都倍感困難。因而國家主義教育思想盛行,本於「國家」觀念,想要藉教育的努力,使國內各族人民都能愛國家,以追求國家獨立自強與國際地位平等。
  國家主義教育發生原因,一是對於平民主義思潮過度的反動,二是因帝國主義者壓迫所激起。由於平民主義是以自由平等為原則,教育的原則是要發展個性與培養共性,養成適合團體的生活習慣,但不應因團體而箝制個性或犧牲個人的利益。但後來卻演變成只注意個性的...
調和主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調和主義教育思潮乃基於文化融合之特性,欲藉教育歷程融合本位文化與客體文化之自主體系,並維護其自身基本架構,以促進文化進步之謂。蓋因在文化變遷過程中,不論採取逆涵化、反涵化、順涵化、抗涵化等方式,均無助於中國自強時,遂使調和主義教育思潮大行其道。
  馮桂芬於〔采西學議〕一文中指出:「我國先儒於算學、天文等知識甚優,所言多與西學相合,可惜後人失傳。今日西學,中人多所不及,吾人當無拒絕之理。」因此,他主張「今欲自強,唯有博古通今,以我固有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各國富強之術,此乃治國善策。」其他學者如王韜、鄭觀應、薛福成、陳熾等亦有類似主張;唯當時朝廷並未重視。其後,維新、守舊兩派互相攻...
美感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美感教育是我國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所倡導的一項教育思潮。蔡元培字鶴卿,號孑民,浙江紹興山陰縣人;生於清同治七年(1868),卒於民國二十九年(1940)。民國元年(1912)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擔任第一任教育總長,並發表〔對於教育方針之意見〕一文,文中「據清季學部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實的五項宗旨加以修正,改為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道德、世界觀、美育五項」,第一次把美育列入中國的教育宗旨當中。
  蔡元培深受德國哲學家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的影響,把軍國民教育、實利教育、公民教育視為現象世界,而世界觀教育、美育屬於實體世界,教育之終極目的,在...
後現代主義的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後現代主義1.1 思想淵源1.2 基本理念1.3 教育應用 後現代主義 思想淵源 基本理念 教育應用
反宗教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反宗教教育思潮的主旨,在將宗教活動排除於學校教育範圍以外,藉正常教育方法傳授知能,啟發理想,發展人格,以保障信仰自由,而不讓宗教信仰定於一尊。
  清末民初之反宗教教育運動,可大別為兩類:一為主張信仰自由,反對立「孔教」為國教;一為反對基督教在各地設立學校,進行不合國情之教會教育。
  主張信仰自由,不立孔教為國教所持的理由為:第一,各宗教在中國風行,任人民自由信從,如立為國教後,則分門別戶,入主出奴,勢必互相排擠,互爭勢力,而黨爭之禍,將因教爭而益烈。第二,認為人權平等,五族一家,為我國五族共和之本旨,若強立孔教為國教,易使其他各族因宗教信仰之不同而敵視漢族,勢將製造...
實利教育思潮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實利教育在光緒年間即已發端,當時以開發實業造就專門人才為主。光緒三十二年(1906),學部奏請宣示教育宗旨,指陳:「方今環球各國,實利競爭,尤以求實業發達為要政,必人人有可工可商可農之材,斯下益民生,上裨國計。」故五項宗旨,「尚實」即居其一,同時並規定:「今欲推行普通教育,凡中小學堂所用教科書,宜取淺近之理,與切實可行之事,以訓諭生徒。修身、算術、國文等科,皆舉其易知易從者,勗之以實行,課之以實用;其他格致、圖畫、手工,皆當視為重要科目。……教員於講授之際,凡有事實可指者,必示以實物標本,使學生知聞並進,且時導學生於近地遊覽,以為實地研究之助。」
  民國成立以後,教育部改訂教育...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