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9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公設     
瀏覽人次:348 收藏人次:0
  「公設」一詞出現在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和聖多瑪斯阿奎納(St. Thomas Aquina, 1225~1274)的著作中,是一個並非直接明顯的命題(拉丁文是petitio),暫時在學術性討論中不加證明而姑且認可,但參與者則都心照不宣,知道以後對此命題須加以證明。公設與設定(presumption)不同;後者在辯論時為雙方所接受,前者則是暫為一方所存而不論。
  近代哲學所稱的公設是既非直接明顯、又不能證明、但卻非接受不可的命題;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在〔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
公設辯護人     
瀏覽人次:159 收藏人次:0
國家在高等法院以下的各級法院所在地,為刑事被告所設立的辯護人。其具有司法官的資格,也熟諳法律訴訟事務,支領公家薪俸,免費為被告執行辯護職務。
普遍公設     
瀏覽人次:66 收藏人次:0
  「普遍公設」一詞是英國思想家斯賓塞(H. Spencer, 1820~1903)所創。斯賓塞用這個詞來指判斷命題的主辭和述辭必須共存的最高規準,即指該命題的否定命題是不可設想的。簡單的說,即命題不能否定。在心理方面,此為一「必然」,即是設想命題為如何如何,並在邏輯中也以為是有效的。實則此項規準只是一種「理由化」而己。
  這個名詞的含意其實與理性主義(rationalism)哲學家萊布尼茲(G.W. Leibniz, 1646~1716)所提判斷命題真偽的標準一樣,即去證明「命題之否定的不可能成立」。康德(I. Kant,1724~1804)以為,只有「分析判斷」(analyti...
    
瀏覽人次:11991 收藏人次:3892905
不自私的。如:「公平」、「公正」、「公道」。
大眾的。如:「公物」、「公海」、「公筷母匙」、「公眾人物」、「公共安全」、「北大西洋公約」。
國家的、政府的。如:「公營」、「公家機關」、「公務人員」、「公費留學」。
明白的讓大眾知道。如:「公開」、「公告」、「公布」、「公諸於世」。
大眾的事務。如:「公事」、「辦公」、「公私分明」、「因公忘私」、「假公濟私」。
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的第一位。
稱謂:A>祖父。如:「外公」。B>丈夫的父親。如:「公婆」。C>尊稱年老或有地位的人。如:「李公」、「趙公」。
屬雄性動物的。如:「公雞」、「公牛」。
公制度量衡的名稱。如:「公斤」、「公尺」、「公升」。
    
瀏覽人次:8988 收藏人次:4193851
布置、安排。如:「設置」、「擺設」、「設備」、「陳設」、「設施」。
建立、制訂。如:「建設」、「設防」、「設限」。
籌劃。如:「設計」、「設法」。
假想。如:「假設」、「設想」。
靡靡之音     
瀏覽人次:35422 收藏人次:1244180
近,聽到一曲美妙的音樂,問左右有無人聽過,眾人皆說沒有,衛靈公便請樂師師涓將它譜下來。到了晉國,晉平公設宴款待他,酒酣耳熱之際,衛靈公便要師涓演奏那新譜下來的美樂助興。師涓演奏到一半,晉國樂師師曠趕忙阻止說:「這是古代樂師師延為紂王所作的樂曲,頹廢淫蕩,足以使人喪志,是亡國之音啊!武王伐紂時,師延逃到濮水邊投河自盡,所以這樂曲一定是在濮水邊聽到的。先聽到這樂曲,國家一定會衰落,不能彈完啊!」但晉平公相當喜好音樂,要求師涓一定要彈完。聽完後又要求聽更美妙的清徵樂,師曠說:「不行!清徵樂是給道德極高的君主聽的,陛下您的德行還不夠。」愛好聽音樂的晉平公執意要聽,師曠只好演奏給他聽。在奏樂過程中,有許...
同仇敵愾     
瀏覽人次:32946 收藏人次:2105217
」則是出自《左傳.文公四年》,內容敘述甯武子婉轉批評了魯國僭用天子的歌樂。衛國的甯武子到魯國訪問,文公設宴款待,席間文公命樂工們演奏〈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歌。甯武子沒有辭謝,也沒有賦詩應和,按當時的外交禮節而言,是很失禮的。於是文公派管理禮賓事務的官員私下探問原因,甯武子說:「我以為那兩首詩歌是樂工為了練習而演奏的,因為它們是演奏於天子的宴會。以前諸侯在正月時,前往京師向天子朝賀,天子設宴奏樂,此時賦〈湛露〉,就表示諸侯願意共同抵禦天子所痛恨的人,為天子效命。天子因此賜給他們紅色和黑色的弓、箭,以彰顯他們的功勞,並設宴樂酬賞。現在我只是奉命來繼續兩國的友好關係,承蒙君王賜宴,豈敢觸犯大禮而自...
華而不實     
瀏覽人次:18034 收藏人次:917182
虛浮而不切實際。此外,在《國語.晉語四》中,可以看到「華而不實,恥也」這句話。事情發生在春秋時,秦穆公設宴款待晉公子重耳,在宴會結束後對臣子們所說的話。秦穆公認為,一個人徒具華麗的外表,而沒有實際內容,是可恥的。在這裡「華而不實」,同樣有虛浮而不切實際的意思。
折衝樽俎     
瀏覽人次:13239 收藏人次:2118167
此處所列為「折衝尊俎」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有一則關於晏子在酒宴上運用智慧制敵取勝的事:晉平公想要攻打齊國,先派遣范昭到齊國去觀察其政局。齊景公設宴款待范昭,席間范昭要求用齊景公使用過的酒具斟酒。飲酒過後,晏子請人更換酒具。接著,范昭假裝酒醉,要求樂官為他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被樂官拒絕。晏子撤換酒具的舉動,在暗示范昭的無禮行為,而樂官的拒絕,則是因為只有君主才能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范昭只是一位臣子,根本就不可以使用天子的樂曲。范昭想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以及冒犯他們的禮儀,但都被晏子和樂官給識破了,所以范昭回國向晉平公說明過程,並告訴他不可以攻打齊國。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
折衝尊俎     
瀏覽人次:6962 收藏人次:344147
《晏子春秋.內篇.雜上》中有一則關於晏子在酒宴上運用智慧制敵取勝的事:晉平公想要攻打齊國,先派遣范昭到齊國去觀察其政局。齊景公設宴款待范昭,席間范昭要求用齊景公使用過的酒具斟酒。飲酒過後,晏子請人更換酒具。接著,范昭假裝酒醉,要求樂官為他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被樂官拒絕。晏子撤換酒具的舉動,在暗示范昭的無禮行為,而樂官的拒絕,則是因為只有君主才能演奏成周的樂曲,但范昭只是一位臣子,根本就不可以使用天子的樂曲。范昭想要試探齊國君臣的反應,以及冒犯他們的禮儀,但都被晏子和樂官給識破了,所以范昭回國向晉平公說明過程,並告訴他不可以攻打齊國。後來孔子聽到了這件事,就說:「晏子在宴席之間,運用了智慧就制退敵...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