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43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1.2528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割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分封田邑。《禮記.月令》:「毋以封諸侯,立大官。毋以割地,行大使,出大幣。」《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儻肯如言,蒙天之福,即智士計功割地之秋也。」
2.將領土割讓給他國。《戰國策.秦策一》:「燕趙惡齊秦之合,必割地以交於王矣。」《三國演義》第五九回:「不如割地請和,兩家且各罷兵。」
3.割據。《漢書.卷三二.張耳陳餘傳》:「夫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之業,此一時也。」
割地賠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兩國相戰,戰敗一方,在不平等條約下,割讓一部分國土及賠償金額。如:「滿清腐敗,每次戰敗,都以割地賠款解決,使國家元氣大傷。」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本質、底子。如:「質地」。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劃分、分開。[例]分割、割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3.和平、停戰。如:「講和」、「議和」。《孫子.行軍》:「無約而請和者,謀也。」《戰國策.趙策三》:「故不若亟割地求和,以疑天下慰秦心。」
按圖索驥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3.清.藍鼎元〈論潮普割地事宜書〉:「復以普令少年,未經身歷地方,按圖索驥。舍目前之貴山,留三害于肘腋;越隔遠之洋烏,開將來以梗化。潮人藉口終起爭端,即使洋烏不再奪還,亦為雨邑無窮之累。」
不遺餘力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趙策三》載,戰國末年,秦國攻打趙國,於長平一役大敗趙軍。秦軍歸國後,秦王派人前往趙國,要求割讓六個城池做為講和的條件。趙王不知是否該答應,猶豫不決,便與臣子虞卿、樓緩商議。樓緩認為趙王應該割地求和,但虞卿卻認為萬萬不可,他問趙王:「大王您看秦國攻打趙國後收兵,是因為疲倦還是因為您?」趙王說:「秦國竭力攻打我國,如今收兵必定是因為疲倦的緣故。」虞卿接著說:「秦國不能完全攻下我國,因兵倦而歸。大王您如又將城池奉上,那不是幫助秦國來攻打自己嗎?如果以後秦國又來攻打,大王您恐怕連自救的力量都沒有了。」樓緩聽後,持相反的意見說:「如果連這六個小城都不願意割讓,難道要等秦國再來攻打,再割讓更多...
抱薪救火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據《戰國策.魏策三》記載:戰國時期,七雄各自稱霸一方。後秦孝公因重用商鞅,變法圖治,國勢轉為強大。秦王一直想將其他六國併吞,統一天下,所以不斷地向各國出兵征伐。魏國在華陽之戰被秦軍打敗,魏國派段干子為代表,打算割地與秦國講和。但是孫臣認為不妥,對魏王說:「那些臣子慫恿您割地給秦國,是要用割地的方式討好秦國,不要入侵魏國。但這個作法對貪婪的秦國是行不通的。拿土地去討好秦國,就有如抱著木柴去救火,木柴沒燒光前,火是不會熄滅的。您的土地有限,秦國的慾望卻無限,總有一天魏國的土地會被秦國併吞的。」魏王雖然覺得孫臣說的很有道理,但還是擔心秦國不悅,仍舊割地討好秦國,最後終於還是被秦國併吞了。後來「抱薪救...
輕佻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舉止不莊重。《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宋齊丘不欲唐主割地,謂李德明輕佻,言多失實。」《三國演義》第四回:「而帝天資輕佻,威儀不恪。」也作「輕窕」、「輕脫」。
折衝樽俎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折衝,拒退敵人攻城的戰車。樽俎,古時盛裝酒肉的器皿。折衝樽俎指在杯酒宴會間,運用外交手段取勝敵人。唐.李翰〈淮南節度行軍司馬廳壁記〉:「彼善師不陣,未戰先勝,卻軍於談笑之際,折衝於樽俎之閒,今古一時也。」《孽海花》第六回:「總算沒有另外賠款割地,已經是他折衝樽俎的大功,國人應該紀念不忘的了!」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