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13.7905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名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名家的理論,即辨別是非同異的理論。《晉書.卷七五.列傳.范汪》:「汪乃廬於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
2.有關邏輯或語詞概念方面的道理。源自明代來華耶穌會士湯若望著《名理探》十卷,講述邏輯原理。名理成為對邏輯的早期翻譯名稱之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事情的原則、規律。如:「原理」、「道理」、「公理」、「義理」、「真理」。
物質的紋理、組織。如:「肌理」、「木理」、「紋理」。
辦事、處置。如:「處理」、「治理」、「辦理」、「代理」。
修治、使整齊。如:「整理」、「理家」、「理髮」。
對別人的言語行動表示意見或反映的態度。如:「理會」、「置之不理」、「不理你了!」
順序、層次。如:「有條有理」、「這封信寫得條理分明。」
溫習、熟習。如:「理熟了功課」、「書不理不熟」。
自然學科。如:「理化」、「理工」、「理科」。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人或事物的稱呼。如:「人名」、「山名」、「地名」、「植物名」、「樂器名」、「職官名」、「請問芳名」、「尊姓大名」。
聲譽。如:「名聲」、「名氣」、「美名」、「盛名之累」、「名不虛傳」。
出色的、大家都知道的。如:「名人」、「名醫」、「名言」、「名酒」、「風景名勝」。
指稱、形容。如:「莫名其妙」、「無以名之」。
量詞。A>用於計算人的單位。如:「學生十名,缺席一名。」B>用於計算排名的單位。:「全班第十名」。
名牌:A>標示名字的牌子。如:「記得把這幾個名牌發下去給學員佩戴。」B>有名的品牌。如:「這件衣服可是名牌?」
十三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經中《春秋》改為春秋三傳,再加上《周禮》、《禮記》、《論語》、《孝經》、《爾雅》為“十二經”。南宋著名理學家朱熹提倡《孟子》之書。取《禮記》中的《中庸》、《大學》兩篇單獨成書,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於是本為子部書的《孟子》也升格成為經書的一部分,合稱十三經,十三經因而得名。明代李元陽刻十三經注疏,十三經之名完全確定。清朝乾隆帝鐫刻《十三經》經文於石,1815年學者阮元刻《十三經注疏》,從此,“十三經”在儒學典籍中的地位更加鞏固。 影響較小的分類五代十國時後蜀國主孟昶刻“十一經”,收入《孟子》,而排除《孝經》、...
純粹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純正不雜。《晉書.卷七五.列傳.荀崧》:「近見荀監子,清虛名理當不及父,德性純粹,是賢兄輩人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諸子》:「其純粹者入矩,踳駁者出規。」
一知半解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對於「一知半解」一語的源頭,有人以為來自於宋代大儒張栻的〈寄周子充尚書〉。張栻為宋代著名理學家之一,〈寄周子充尚書〉中有一段文字是講述他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理學觀。他認為學者欲窮究真理,應同時注意到「致知」與「力行」兩種工夫,將所知付諸行動,行動時又不斷思慮以增所知,如此周而復始方能有持續的進步。但若為學時未求真知,光憑主觀揣度,或不求甚解,又以其為所知並據之而行,那麼所得的一切將會是虛妄不實的。張栻這段文字,不但強調了「致知」與「力行」的為學工夫,也闡明了求真知的必要性。而後人便以他文中的「一知半解」,用來形容一個人所知不全,了解不深。另外,在同一時代嚴羽所作的《滄浪詩話》中,亦見此語。《滄...
繼往開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朝周敦頤,號濂溪。精於《易》學,喜歡談論名理,提出無極、太極、理、氣、心、性、命等哲學理論,以及立誠、主靜學說,為道學的創始人。他的學生程顥、程頤兄弟,世稱「二程」,則是理學的奠基人。隆興府學教授黃灝,在學堂裡供奉三人的牌位,藉此傳揚他們的學說思想,並且寫信告訴朱熹,希望朱熹寫一篇文章記下這件事。於是朱熹就寫下這篇〈隆興府學濂溪先生祠記〉,內容有一段寫道:「此先生之教所以繼往聖、開來學,而大有功於斯世也。」意思是說:濂溪先生繼承了以往聖賢的學說,並且為後人開啟未來的道路,有功於世。後來「繼往開來」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表示承續先人的事業,並為後人開拓道路。
精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精通熟練。《三國志.卷二八.魏書.鍾會傳》:「及壯,有才數技藝,而博學精練名理。」《梁書.卷五一.處士傳.庾承先傳》:「九流《七略》,咸所精練。」也作「精煉」。
欣賞教學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意之習性,養成細心驗證之習慣和潛心求知之興趣。(2)藝術之真:藝術之知識成於假言判斷,審美的判斷和名理的判斷不同,因此藝術家或美學家指導學生欣賞藝術真理時,由其概括之普遍性和必然性中,而領悟出藝術作品之真,應是形似不如神似、神肖優於形肖之道理。2.對”善”的欣賞”:又可稱為道德的欣賞,若依其欣賞的對象而言,又可分為品德的欣賞、風範的欣賞以及理想的欣賞:(1)品德的欣賞:對於某人的品性、德性和人格方面的欣賞。(2)風範的欣賞:前賢名人的做人處事與高尚志節。(3)理想的欣賞:大同世界與桃花源等之理想觀。3.對”美”的欣賞:...
惠施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關於邏輯問題探討的偉大先驅。並且,“歷物之意”的那些命題,不僅是才氣橫溢的哲學議論,而且是思想深邃的名理分析。它無愧為古代邏輯學的重要典籍。在中國邏輯史上,“以善辯為名”的惠施同時是以“善譬”著稱於世。 “善譬”是他善於用“譬”的形式進行邏輯類推。惠施為善譬下定義:“以其所知,諭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惠施的“善譬”絕不限於純學術領域,更主要用來論證自己的政治觀點,同時可以反駁對方的觀點。惠、莊“濠梁之辯”世稱妙諦,素為邏輯學家所注意。惠施言行散見於《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書。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