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85.504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問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諮詢為政之道。《史記.卷四七.孔子世家》:「他日又復問政於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
2.從事政治事務。如:「他在政壇問政多年,對地方貢獻良多。」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眾人的事情。如:「政事」、「政治」、「從政」。
公家機關的業務。如:「內政」、「財政」、「省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提出心中的疑難請求別人回答。如:「問答」、「請問」、「問路」、「發問」。
為表示關切而探望、拜候。如:「慰問」、「訪問」、「問候」、「問訊」。
審訊。如:「審問」、「問案」。
責備。如:「責問」、「興師問罪」。
干涉。如:「不聞不問」、「我的事請你不要過問。」
噤若寒蟬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寒冷季節時,聽不到蟬叫聲,所以古人用「寒蟬」來比喻不說話。據《後漢書.卷六七.黨錮列傳.杜密》載,東漢時杜密是一個正直敢言的人,他為官清正,執法嚴明。杜密去官回鄉後,對政事仍十分關心,常向太守推舉賢人,揭露惡行。當時有位與杜密同鄉的高官劉勝,也辭官還鄉。劉勝為人明哲保身,不問政事。有一天,太守王昱對杜密稱讚劉勝是個不過問時政的清高之士。杜密知道太守是嫌他愛管閒事,希望他改變一下習性,學習劉勝不過問時政。就說:「劉勝曾任大夫,現在退休了,每天仍接見不少重要人士,理當多關心政事。可是他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往上舉薦;知道不好的事,也不肯向上通報。為了保全自己,像寒蟬似的不聲不響,這是國家的大罪人啊!...
侃侃而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論語.鄉黨》中,門人記載了孔子問政的情形,描述孔子在朝中與下大夫談話,顯得從容不迫;而和上大夫談話,則表現得和悅直言的樣子;若是國君在場,就保持恭敬而安和的態度。說明了孔子在朝廷上,能視彼此地位的尊卑,而表現出合適的言行舉止。後來原文中的「侃侃如也」演變成「侃侃而談」這句成語,用來形容說話從容不迫的樣子。
近悅遠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澤廣被,使境內的人心悅誠服,遠方境外的人也都紛紛前來歸附。語本《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者來。』」
設身處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禮記》的〈中庸〉篇中有一章是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記載,其中有一段孔子的答語是:「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這整段的意思是說:「凡是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經常不變的綱領,那就是:修養己身,尊重賢人,愛護親人,禮敬大臣,體恤眾臣,愛民如子,招徠百工,安撫遠人,懷柔諸侯。」宋朝朱熹替「體群臣」的「體」所作的注解是:「設以身處其地而察其心也。」意思就是:設想自己處在他人的地位或情況中,來明察他們的內心。後來「設身處地」這個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指假想自己處在他人地位或情況中。
擁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擁護愛戴。[例]他以專業而努力的問政表現,受到選民的擁戴。
欲速不達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論語.子路》子夏1>為莒父宰2>,問政。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大,大事不成。」 〔注解〕 (1) 子夏:卜商(西元前507∼前400),字子夏,春秋時衛國人,為孔子弟子,擅長文學。孔門詩學,由子夏六傳而至荀卿。荀卿授浮丘伯,為魯詩之祖;復授毛亨,為毛詩之祖。又《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皆傳自子夏。孔子歿後,子夏講學於西河,魏文侯師事之。 (2) 宰:古官名。此指邑、縣一級的地方行政長官。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2.職官名:(1)某種職位的長官。如:「太宰」、「膳宰」。(2)家臣的長官。《論語.子路》:「仲弓為季氏宰,問政。」(3)地方行政長官。《後漢書.卷一一.劉盆子傳》:「子為縣吏,犯小罪,宰論殺之。」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