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138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9.3663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回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西元七世紀時,阿拉伯人穆罕默德所創立的宗教。信奉阿拉為唯一真神,經典為《可蘭經》,一百一十四章。信徒一日五次面向麥加祈禱,一生必往朝麥加一次。教徒大都分布於中東、北非、印尼、巴基斯坦及大陸西北地區等地。唐時由回紇人傳入中國,故稱為「回教」。也稱為「清真教」、「伊斯蘭教」。
穆斯林(回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穆斯林又譯作穆士林,係阿拉伯文對回教(伊斯蘭)教徒之音譯。是阿拉伯文「伊斯蘭」(Islam)的衍生名詞,原義為「順服(真主)之人」,引伸為「信奉伊斯蘭教之人」。(參見「穆民」)
回教忠孝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最重要的節日之一。相傳真主為考驗先知亞伯拉罕,要他將自己的親生兒子殺死,以示擔任真主使者的決心,其子受真主託夢,即聽從真主的旨意,使父如願以償。真主被二人的忠孝行為所感動,即派天使帶一頭羊代子犧牲,故稱為「忠孝節」。教民於此日準備羊或牛祭祀。
回教開齋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教規,成年的回教徒在每年回曆的九月須齋戒一個月,齋戒期滿稱為「開齋節」。開齋節當天早上,教徒必須齊集大殿禮拜、聽道及團拜,同時奉獻開齋捐,救濟窮苦之人。是回教最重要的節日之一。
穆民(回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穆民係阿拉伯文之音譯,原義為「皈信者」。回教對經過考驗的虔誠穆斯林(教胞)的敬稱。〔古蘭經〕第六十章之名。
回教五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徒的五項基本功課:
  1.念誦作證詞:「我作證:萬物非主,唯有安拉;我作證:穆罕默德是主僕人,是主使者。」
  2.履行拜功:每日五次:晨禮,晌禮,晡禮,昏禮,宵禮。
  3.封萊瑪丹(Ramadam)月齋戒:自日出至日落,斷絕飲食男女,連續一個月(回曆九月)。
  4.繳納天課(Zakat):成年穆斯林每年應自行結算一次,在扣除日常基本需要和應償債務後,如有剩餘錢財並達到一定數量時,應納天課四十分之一(農產品十分之一,礦產五分之一,畜產各有具體稅率)。天課只能施於以下八種人:窮困者,赤貧者,負責徵收天課之人,傾心伊斯蘭教者,待贖身之奴隸,負債...
認主學(回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認主學音譯為「凱倆目學」,又名「經院哲學」、「認一論」,中國回教徒稱之為「教義學」、「信仰學」,是回教基礎學科之一,主要在探討並闡述「六大信仰」(即「信仰總綱」)有關命題,如世界和人的起源、歸宿,真主與世界及人的關係,人的命定與自由意志,人的能力與行為的關係,〔古蘭經〕的天啟性。研究的目的是論證真主為唯一的、絕對的主宰。
  西元六五七年隋芬(Siffin)戰役後,遜尼派(Sunnite)、十葉派(Shi'ah)、哈瓦利吉派(Khawarij)和穆爾吉亞派(Mu'izziyah)相繼出現,各派在「哈里發」(Khalifah)問題上的爭議引發了對回教「信仰總綱」之具體解釋的論爭,且...
回教育權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收回教育權運動」曾在西方國家及我國先後發生。在西方國家,十九世紀以還,民族主義勃興,各國政府為統一國民意志,發揚民族意識,均陸續從教會及慈善團體手中,收回管理教育實權;而在我國則自新教育興辦後,有識之士咸認為教會學校及殖民學校之發展,對統一國民意志、陶冶民族意識及國家觀念大有妨礙,乃掀起收回教育權運動。
  我國之有教會學校,始於鴉片戰爭我國戰敗,訂立〔江寧條約〕允許各國傳教士在我國通商口傳教,其後〔天津條約〕更允許西人在內地自由傳教;同治七年(1868),中美續約,約中則明確規定:「美國人可在外國人居住地方設立學堂。」當初原意是美國人可在居住地設學校教育美國人,後以教會勢力擴...
回教聖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回教徒所負以個人生命財產捍衛信仰的義務。有用心、用舌、用手、及用劍四種履行方法,其中用劍的方式是指以性命和不信者及回教敵人相搏。但現代的回教特別強調聖戰是指個人與內在自我的交戰,只有在回教信仰遭遇危難的情形下,才可採取自衛手段而與他人作戰。
回教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信奉回教的人。以亞非兩洲為中心,共有十億多教徒分布各地,並有其獨特的生活習慣。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