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3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國戚     
瀏覽人次:212 收藏人次:0
古時皇帝的親戚。多指后妃的家族而言。《三國演義》第二○回:「若非國戚,誰肯盡忠討賊?老臣無權,難行此事。」
皇親國戚     
瀏覽人次:3409 收藏人次:387776
皇帝的親戚。亦用以比喻極有權勢的人。《警世通言.卷三○.金明池吳清逢愛愛》:「告爹媽,兒為兩個朋友是皇親國戚,要我陪宿,不免依他。」
國戚皇親     
瀏覽人次:106 收藏人次:0
皇帝后妃的家族親戚。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一折:「使不著國戚皇親,玉葉金枝,便是他龍孫帝子,打殺人也吃官司。」
    
瀏覽人次:20252 收藏人次:1522870
親屬。如:「親戚」。
憂傷、哀愁。如:「悲戚」、「休戚相關」。
    
瀏覽人次:12916 收藏人次:4048666
有土地、人民、主權、政府的團體。如:「國家」、「美國」、「國際」、「中華民國」。
屬於本國的。如:「國人」、「國貨」、「國土」、「國歌」、「國民道德」。
代表國家的。如:「國花」、「國旗」、「國歌」。
地區。如:「水鄉澤國」。
古代諸侯的封地。如:「魯國」、「齊國」。
分道揚鑣     
瀏覽人次:18979 收藏人次:1222775
「分道揚鑣」原作「分路揚鑣」。北魏時,有個名叫元志的人,不但是皇親國戚,還是當時首都洛陽的行政長官。他個性強悍,任何事都不輕易退讓。有一天,他乘座車走在路上,御史中尉李彪的座車也迎面而來。由於兩方都人馬眾多,一定要有一方退讓才能通過。照理說,官小的人要讓官大的人先走。而以官職來論,李彪是中央官員,元志只是地方首長,應該要禮讓。但元志個性強硬,加上是皇親國戚,硬是不肯讓步。雙方因此鬧得不可開交,決定去找皇上評理。李彪見了孝文帝說:「我是御史中尉,官比他大,區區一個洛陽市長怎麼可以這樣和我對抗呢?」元志反駁說:「我是國都所在的洛陽市長,洛陽城裡每個人都歸我管,哪有比照其他地方官,讓中央官員先走的道...
首鼠兩端     
瀏覽人次:11959 收藏人次:1350204
據《史記.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傳》載,西漢時有個名叫灌夫的武官,他的性情剛正不阿,作戰十分英勇,立下許多戰功。灌夫有個脾氣,就是很討厭權貴,又很喜歡喝酒。有次他酒醉之後,甚至把竇太后的兄弟竇甫打得半死。由於他的這種脾氣,很多皇親國戚都十分憎恨他。有一年,丞相武安侯田蚡娶親,在宴會上,灌夫向他敬酒,武安侯就故意說:「我不能喝酒。」灌夫再三勸酒,武安侯仍相應不理。灌夫自覺受到汙辱,礙於武安侯位高權重,不好發作,就藉故大罵席上的其他客人。灌夫的舉動得罪了武安侯,便叫人把他綁起來,並且捉拿他的族人,打算全部判處死刑。魏其侯竇嬰是竇太后的姪子,一向和灌夫交好,他知道了這個消息後,便設法搭救灌夫和他的族...
門當戶對     
瀏覽人次:6405 收藏人次:610015
「門當戶對」原作「門戶匹敵」。據《三國志.后妃傳》載,曹丕篡漢稱帝後,立郭氏為皇后。當時郭皇后有個叫做劉斐的親戚,想要藉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分,強迫他國人通婚。郭皇后知道這件事之後,就告誡劉斐說:「親戚們應當從鄉里之中,選擇經濟、地位相當的人家通婚,不可仗著自己是皇親國戚的身分,就強迫他國人民聯姻。」後來「門當戶對」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形容結親的雙方家庭經濟和社會地位相當。
韓愈     
瀏覽人次:4817 收藏人次:326226
),任國子監四門博士,貞元十九年(803年)任監察御史,因關中旱災,上《御史臺上論天旱人饑狀》,糾彈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陽山令,深受百姓愛戴,百姓甚以「韓」字,為兒取名。這一年侄子韓老成去世,寫《祭十二郎文》。元和六年(811年)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815年隨裴度征淮西,因功擢任刑部侍郎,並作〈平淮西碑〉。任刑部侍郎時,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皇帝將佛骨迎入了宮中供養三日,舉國若狂,甚有百姓燒指灼背者。因諫阻唐憲宗迎佛骨,作《諫迎佛骨表》說明「唯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後三度捨身施...
天上人間     
瀏覽人次:4009 收藏人次:118936
3.像天上的人間。形容極樂的享受。《喻世明言.卷三六.宋四公大鬧禁魂張》:「結識朝臣國戚,宅中有十里錦帳,天上人間,無比奢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