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2421.8738 ms
共 9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地殼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球內部層狀結構的最表層部分。其主要由堅硬的岩石所組成,主要成分包括氧、矽、鋁、鎂、鐵等。在陸地部分地殼厚約三十五公里,以花崗岩為主;在海洋部分地殼厚約五公里,以玄武岩為主。
|
地殼變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表的地殼因地球內營力造成的變動。其變動包括洋盆、大陸、高原、山脈的形成。如造陸運動、造山運動及變質、摺皺和岩漿活動等。
|
地殼均衡補償深度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大地水準面以下之某一深度,在該深度已達地殼均衡。
|
地殼均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闡述以地殼達成力學平衡狀態描述地殼構造之學說,較著名者有普拉第(Pratt)及愛黎(Airy)二種理論。見普拉第地殼均衡理論、愛黎地殼均衡理論。
|
普拉第地殼均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普拉第(J. H. Pratt)於西元1854年提出,普氏認為山是從地下像發酵的麵包那樣升上來的。並認為一個完全的補償面存在於海水面下之某一深度,約為100km處。在此補償面以下密度是均勻的;該面以上之陸塊則假設有許多斷面大小相等之柱體,為保持平衡,各柱體對此面之壓力均相等,因此高出此補償面平均高程越高之柱體,其密度越小。
|
地殼均衡補償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為維持地殼的均衡狀態,在陸地部份,其地殼密度較小,在海洋部份,其地殼密度較大,以保持在均衡面上下質量相等。
|
地殼均衡重力異常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地殼均衡重力歸算,加在重力異常所得之值。
|
愛黎地殼均衡理論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愛黎(G. B. Airy)於1855年所提出。艾氏認為山乃漂浮于密度較大之流體岩漿上,山越高下沈之部分越多,所以在山之下面形成〝根〞(root),而在海洋底則為出現〝反根〞(anti-root),因此產生漂浮之均衡條件,亦即其均衡補償面之深度隨地形高低而改變。如附圖,山的固定密度為2.67g/cm3(地殼正常密度),它浮在密度較大的下層上,假設下層密度為3.27g/cm3,山高一些,沈下去的部分也深一些,山下有根(圖中之t),海下有反根(圖中之t`)。
|
地殼均衡調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係應用於恢復與保持地殼之平衡,使地殼能維持平衡狀態。見地殼均衡理論。
|
地殼均衡重力歸算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由標準重力公式計算出理論重力值過程中增加地殼均衡重力改正δ、自由空間重力改正δ、布格重力改正δ及地形重力改正δ。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