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庫查詢時間:509.0668 ms
共 1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排序方式:
關鍵字 |
搜尋次數 |
關聯性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地震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震波係指在地球內部或沿地表傳播之振動波,當地震或爆炸發生時,其能量藉由介質之振動而往周圍傳播,隨距離之增加,其振幅逐漸減小,依其傳播方式主要可分為主波(primary wave)、次波(secondary wave)、雷里波(Rayleigh wave)及洛夫波(Love wave),前兩者存在於地球體內稱為體內波,後兩者僅存於地球表面附近,稱為表面波。主波簡稱為P波,介質之運動方向與波之傳播方向一致,造成介質之壓縮或拉伸,是為一種縱波,其在地殼岩石內之波傳速度約為5km/sec;次波簡稱S波,介質之運動方向與波之傳播方向相互垂直,造成介質受剪切作用,故亦稱為剪切波,在地殼岩石內之波傳速...
因地震由震源引發之震波,依其傳播路徑可分為兩大類:(一)體波(body wave):可在地球內部傳播,依波動性質之不同分為P波(縱波)和S波(橫波)。(二)表面波(surface wave):沿地球表層或地球內部界面傳播,主要分為洛夫(Love)波、雷利(Rayleigh)波。
|
波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水面因震動所產生的起伏現象。如:「波浪」、「水波」、「波濤」、「平靜無波」。
物理學指由彈性體或流體振動所產生的現象,叫做波。如:「聲波」、「光波」、「音波」、「電波」。
比喻目光。如:「眼波」、「秋波」。
波及:影響。如:「波及無辜。」
量詞。用於計算接續情勢的單位。如:「第三波」、「一波又一波的攻勢」。
|
地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泛稱地球的表面。如:「土地」、「大地」、「高地」、「荒地」、「耕地」、「地盡其利」。
場所。如:「目的地」、「所在地」、「根據地」、「發祥地」。
區域。如:「本地」、「外地」、「臺灣各地」。
地位、位置。如:「設身處地」、「不留餘地」、「易地而處」。
本性、心思、意志的領域。如:「見地」、「心地」。
本質、底子。如:「質地」。
語助詞。置於副詞之後。同「的」。如:「慢慢地吃」、「好好地寫」。
|
地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n),而這種錯動會突然釋放巨大的能量,並產生一種彈性波 (elastic waves) ,我們稱之為地震波 ( seismic waves) ,當它到達地表時,引起大地的震盪,這就是地震。目錄1 地震規模1.1 震級1.2 烈度2 預防地震2.1 1.當地震來前可作預防動作:2.2 2.當地震來時:2.3 3.地震後:3 相關網站 地震規模目前衡量地震規模的標準主要有震級和烈度兩種 震級地震強度大小的一種度量,根據地震釋放能量多少來劃分。目前國際上一般採用美國地震學家查爾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賓諾古騰堡(Beno Guten...
|
波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水波動盪。漢.蔡邕〈彈棋賦〉:「或風飄波動,若飛若浮,不遲不疾,如行如留。」唐.杜牧〈悲吳王城〉詩:「二月春風江上來,水精波動碎樓臺。」
2.動盪、不穩定。如:「物價波動」、「心情波動」。
3.物理學上指物質某一點的振動,能漸次傳播到四周,產生週期相同的振動。例如向靜止的水面投下石頭時,就會以落水點為中心,有波浪向四方擴散開。這種現象即為一種波動。
|
海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因海底地震、坍方、火山爆發等動作,引起海面振盪,形成超級長波。高速抵達陸岸時,堆起巨大水牆,可達十幾公尺高,常造成極大災害。
|
崩壞運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目錄1 概要2 成因2.1 1. 水分2.2 2. 坡度2.3 3. 誘發外力3 關鍵字4 參考文獻 概要崩壞作用(mass wasting),又名「塊體運動」,意指地表上受風化作用的物質,受外力影響,產生向下滑動的現象。「塊體運動」的形態依照其鬆動滑落的速度,分為相當多種,從速度極慢的山地潛移,到瞬間爆發的土石流、山崩等等…型態差異極大。通常崩壞作用的常發生在坡度陡、降雨強度高、水土破壞嚴重、風化嚴重的地區。(註1) 成因崩壞的發生除了重力為基本條件外,還可大略分為幾項因素: 1. 水分水分是造成物質大量下滑的一個關鍵因素,地表含水量高時,其重量必定增加,使物質較易發生崩壞作用;降水也可以讓...
|
地震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測定和記錄地震的儀器。用來測定地震發生的方向、深度、時間和強度。也稱為「地震計」、「震波儀」。
|
曾經查過此詞彙的人也經常查詢以下字詞: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