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2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28.1379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凡由母法中引申而出,或補充母法的法規。其形式不一,可定名為法、律、條例或通則。子法所規定的事項不可超越母法,更不可違反母法精神。
韓非子法治主張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現存〔韓非子〕一書出於韓非(298~233 B.C.)之著;據〔史記‧老莊申韓列傳〕說,韓非「觀往者得失之變,故作孤憤、五蠢、內外儲、說林說難十餘萬言。」〔漢書‧藝文志〕著錄法家韓子五十五篇;〔隋書經籍志〕載法家韓子二十卷、目一卷;至〔唐書藝文志〕只載法家韓子二十卷,不計篇數,可能有散佚;現存的〔韓非子〕以宋乾道本為例,有二十卷五十五篇,據考證其中可能有後人附會之作。
  即以現存本看來,〔韓非子〕是法家思想中較有體系的。由於韓非身處戰國末世,有見韓國的衰弱,企圖救國存亡,主張大力改革政治,因而謀求速效,以為法治易於見功,在著作中表現了他的觀點。其法治主張重在政治,建立於 「人性...
[揚子法言]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揚子法言」指的是中國漢代揚雄的學術著作[法言]一書。揚雄為了闡揚以孔子為中心的儒家思想,駁斥種種怪誕不經的言論,摹仿[論語]的文體而寫成[法言]。全書共十三篇,依序是[學行]、[吾子]、[修身]、[問道]、[問神﹞、[問明]、[寡見]、[五百]、[先知]、[重黎]、[淵騫]、[君子]及[孝至]。這部書的內容涵括了楊雄在倫理、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思想。
  在倫理方面,[法言]對於諸子多所批評,認為老子「搥提仁義,絕滅禮學」([問道]);莊周「罔君臣之義」([問道])又說:莊楊朱「蕩而不法」;墨翟、晏嬰「儉而廢禮」;鄒衍「迂而不信」(五百),都與儒家所提倡的「仁、義、禮、智」...
[教童子法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教童子法]為清安邱人王筠所撰教育童子之書。書中介紹入學前後教子識字、寫字、記典、作詩、作文、讀書、考試等活動的觀念與方法,或引前人的經驗,或以已例為證。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地支的第一位。
時辰名。約當晚上十一點至凌晨一點。如:「子時」。
本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如:「子女」、「獨生子」。
後代。如:「子嗣」、「多子多孫」。
植物的果實,或動物的卵。如:「蓮子」、「瓜子」、「桂子」、「松子」、「烏魚子」。
對一般人的通稱。如:「男子」、「女子」。
對有學問道德的人的尊稱。如:「孟子」、「孔子」。
顆粒狀細小而堅硬的東西。如:「子彈」。
與「母」相對的。如:「子音」、「子母扣」。
幼小的、稚幼的。如:「子薑」、「炸子雞」。
指輩分小、年紀輕的人。如:「子弟」、「小子」、「學子」。
對他人稱自己的配偶。如:「內子」、「外子」。
古代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如:「公、侯、伯、子、男。」
一種中文傳統圖書的分類名稱,主要收錄諸子百家、天文算法、藝術類等著作。如:「子部」、「經、史、子、集」。
部首。
詞綴。放在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等之後。如:「房子」、「車子」、「拍子」、「胖子」、「聾子」、「樣子」、「哪門子」、「兩下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制度、律令。如:「宗法」、「憲法」、「法律」、「法規」、「法外施恩」。
方式、途徑。如:「方法」、「辦法」。
範式、原則。如:「文法」、「語法」。
佛、道等的道理。如:「佛法」、「道法」、「現身說法」。
仿效。如:「效法」、「法古今完人」。
法國:位於歐洲西部的獨立國家。首都巴黎,居民多信仰天主教,法語為主要語。
法子:方法。如:「大家一起想想,有沒有什麼法子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姿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容貌、態勢。如:「姿顏」、「姿容曼妙」、「舞姿」、「搖曳生姿」。唐.韓愈〈君子法天運〉詩:「利害有常勢,取捨無定姿。」
自強不息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6.《朱子語類.卷六九.易.坤》:「天行甚健,故君子法之以自強不息;地勢至順,故君子體之以厚德載物。」
作威作福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藉著權勢來欺壓別人。《晉書.卷四五.劉毅傳》:「君何敢恃寵作威作福,天子法冠而欲截角乎!」《紅樓夢》第七一回:「只哄著老太太喜歡了,他好就中作威作福。」也作「作福作威」。
拖泥帶水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耽源乃打師一摑。師云:「知汝不到這個境界。」 〔注解〕 (1) 闍黎:即阿闍黎,佛教上指能教授弟子法式,糾正弟子行為,並為其模範的人。「阿闍黎」為梵語&a01.gif;c&a01.gif;rya的音譯,意譯為軌範師。〔參考資料〕另可參考:《五燈會元.卷三.麻谷寶徹禪師》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