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7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331.084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存在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提出「存在分析」的理論,認為人的存在是「在世存有」,人不但對世界要有所認識,而且要關心這個世界。因此,人對於「交到手裡」的事情要把握,所以「處理」與「使用」兩項要務,成為人在世存有的處世原則。他探討存在問題,於是把存在問題歸結到哲學中的「本體論」(Ontology),因為本體論是探討存在問題的。
  他認為「存在本體論」的課題在謀求「存有的了解」。因此「存在本體論」的探討,是先作「存有的了解」,然後再作「存在的分析」。他又認為:存在分析的目的是促使存在哲學的問題獲得解決。
  海德格認為對有存在的...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將整體變成若干部分,或使聯在一起的事物離開。如:「分割」、「分離」。
配與。如:「母鳥將捉回來的小蟲分給小鳥吃。」
分擔。如:「分憂解勞」。
辨別。如:「分辨是非」。
由總機構中分出來的。如:「分局」、「分隊」、「分校」。
區別、不一樣之處。如:「大小之分」、「人我之分」。
數學上用來表示分數,或直接指分數。如:「約分」、「二分之一」。
評定成績或競賽勝負的記數。如:「滿分」、「零分」。
量詞:A>用於計算重量的單位。一兩的百分之一。B>用於計算地積的單位。一畝的十分之一。C>用於計算貨幣的單位。一元的百分之一。D>用於計算時間的單位。六十分為一小時。如:「他只花五分鐘的時間,就完成這項實驗。」E>計算角度的單位。一度的六十分之一。F>用於計算程度深淺的單位。如:「逢人只說三分話」、「一分努力,一分收穫。」
名位、權利、義務等的範圍、限度。如:「身分」、「名分」、「本分」。
整體中的局部。如:「部分」。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解釋。如:「析義」、「析疑」、「剖析」、「分析」。
分離、分開。如:「分崩離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居於、處於。如:「在職」、「在任」、「在位」。
存、存活。如:「健在」、「青山長在」、「精神永在」。
依靠、決定。如:「事在人為」、「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副詞。表示動作正進行中。如:「正在」、「我在聽音樂。」、「奶奶在看電視。」
介詞。放在時間、處所、範圍的前面:A>表示時間。如:「他喜歡在晚上看書。」B>表示處所。如:「老師在黑板寫字。」C>表範圍。如:「在心理學方面,他是個專家。」
與「所」連用,表示強調。如:「在所不惜」、「在所不辭」、「在所難免」。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在、活著。如:「存在」、「生存」、「存活」。
保留。如:「保存」、「存疑」、「去蕪存菁」、「碩果僅存」。
積聚。如:「積存」、「存款」、「存貨」。
寄放。如:「存放」、「存物箱」。
懷有、含有。如:「存心」、「心存善念」。
分析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把本來合在一起的分離。晉.劉琨〈答盧諶詩〉:「天下之寶,當與天下共之,但分析之日,不能不悵恨耳。」
2.對事理的分解辨析。《劉知遠諸宮調.第一二》:「三娘離席,今告諸親,聽奴分析。」
3.分家。《喻世明言.卷一○.滕大尹鬼斷家私》:「誠恐日後長大,說話一發多了,今日分析他母子出外居住。」
存在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1.持續占據時間或空間,尚未消失。《禮記.仲尼燕君》唐.孔穎達.正義:「如此而后君子知仁焉者,仁猶存也,君子見上大饗四焉,知禮樂所存在也。」
2.哲學上行為與自我意識中所體驗到的事物。
:::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