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21 筆資料,
每頁顯示 筆資料
資料庫查詢時間:292.5171 ms
縮小搜尋結果範圍
適用年級
媒體形式
::: 你是不是要搜尋以下結果
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敘述學派源流及其學說並略加論斷的書籍。如明黃宗羲的《宋元學案》、《明儒學案》。
〔宋元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學案〕是黃宗義(棃洲)繼〔明儒學案〕後於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四年間(1676~1695)編纂的另一部學術史著作;初稱〔宋儒學案〕或〔宋元儒學案〕,或以〔宋儒學案〕、〔元儒學案〕分稱,至道光二十四年(1844),王梓材、馮雲濠校定此書時始合稱為〔宋元學案〕。
  〔宋元學案〕非黃棃洲一人所編,而是棃洲草創,其子百家及私淑全祖望(謝山)續修,又經同郡王梓材、馮雲濠校定,最後整埋而成;以百卷為定本。現在通行的百卷本,則是光緒五年(1879)的翻刻本。
  〔宋元學案〕全書一百卷中,立案九十一個;而為棃洲所立者凡六十七卷,五十九個學案,占全書三分之二左右。大凡在宋、元理學史上...
〔明儒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明儒學案〕成書於康熙十五年(1676),是研究明代理學史極具有學術價值的著作,作者為黃宗羲。全書凡六十二卷,內立崇仁、白沙、河東、三原、姚江、浙中王門、江右王門、南中王門、楚中王門、北方王門、粵閩王門、止修、泰州、甘泉、諸儒、東林、蕺山等十七個學案,詳細記述了明代儒學各家的行狀,及學術源流演變、思想學說。
  〔明儒學案〕卷首有〔師說〕一篇,是根據黃宗羲的老師劉宗周評論明代學術的言論輯錄而成,取材於劉宗周的〔皇明道統錄〕。
  〔明儒學案〕所評論的學者共二百另二人,包括劉宗周〔師說〕所評論的二十五位學者在內。由於〔師說〕推崇吳與弼,貶抑薛瑄,〔明儒學案〕首卷為〔崇仁學...
[宋元學案補遺]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宋元學案補遺〕係清代王梓材、馮雲濠合著;二人於整理刊行〔宋元學案〕時,將遺漏者隨時加以保存,另行完成〔補遺〕一書。王梓材,初名梓楚,字材,後改名梓材,學者稱雘軒先生;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卒於咸豐元年(1851)。世居鄞西柳莊坊,家學淵源,治經融會漢、宋諸儒之說,道光十四年(1834)優貢,次年考取八旗教習,期滿出宰廣東,道光三十年署樂會縣事,卒於官。馮雲漢,字五橋,浙江慈溪人。自幼穎悟,家境豐厚,好行善事,創辦慈湖、德潤兩書院,道光十四年舉人,構築醉經閣,藏書多善本,得到全祖望〔宋元儒學案〕,與同年生王梓材校補完善,出資刊行,並著〔補遺〕一百卷。
  綜計〔宋元學案...
宋元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書名。清黃宗羲原著,一百卷,由全祖望修訂,王梓材增補而成,述宋元諸儒之師承派別甚詳。
〔清儒學案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清儒學案〕乃徐世昌所撰。全書除序、凡例、目錄各一卷外,編列入正案者一百七十九人,附之者九百二十二人,諸儒案六十八人,凡二百零八卷,共一千一百六十九人。
  徐世昌在其序言中指出,有清一代,「名儒輩出,遠紹宋明,上述諸家,斑斑可考。……謹撮其言行著作,鉤玄提要,彙為一編,以繼 洲二書之後,願與當世學人共相參考,俾知學術為天下之公,殊途同歸,咸主於有用,因學以明道,修道以為教,冀以端本善俗,範圍曲成,凡屬斯民,各盡其天畀之聰明,尊所聞,行所知,皆優游於禮讓道德之中,用臻一代文明之盛,豈不懿歟!」
  〔清儒學案〕編排體例,與〔宋元學案〕及〔明儒學案〕稍有不同,其采纂原則,...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研習。如:「學習」、「好學」、「學技術」、「學而不厭」。
模仿。如:「呀呀學語」、「有樣學樣」、「九官鳥會學人說話」。
學問。如:「學術」、「博學」、「求學」、「品學兼優」、「才疏學淺」。
學科。如:「哲學」、「文學」、「科學」、「醫學」、「經濟學」。
學說派別。如:「漢學」、「紅學」、「宋明理學」。
求學的場所。如:「學校」、「小學」、「中學」、「大學」、「學堂」。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桌子。如:「書案」、「拍案叫絕」、「伏案疾書」。
古代用來盛飯食的短足木盤。如:「舉案齊眉」。
文件。如:「文案」、「檔案」。
事件。如:「案情」、「辦案」、「慘案」。
提出的計畫、建議。如:「方案」、「提案」、「草案」、「議案」。
經過研究考察後所作的論斷。通「按」。如:「案語」、「編者案」。
庸人自擾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05.清.黃宗羲《明儒學案 .卷五二.諸儒學案.文定張甬川先生邦奇》:「物理自然,人不得以一毫私智容乎其間。《易》曰『易簡』,《中庸》曰『篤恭』,《周子》曰『誠無為』,皆是此意象。先云『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私智是也。」
安貧樂道     
瀏覽人次:0 收藏人次:0
衣陳師道狀〉:「右臣等伏見徐州布衣陳師道,文詞高古,度越流輩,安貧守道。」 02.清.黃宗羲《明儒學案.卷四五.諸儒學案上三.布政陳克庵先生選》:「由張東白之事觀之,非平日安貧守道之意,徹乎表裡,安能使朋友信之如是?」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